中国青年网

读书频道

首页 >> 书评 >> 正文

母亲之惑:得失纠结向谁诉

发稿时间:2020-07-29 13:20:00 来源: 中国妇女报

  作者:黄婷

  对奥莉娅娜·法拉奇的印象,还停留在《风云人物采访记》和《从不妥协:法拉奇传》中那个不畏强权、无所畏惧、发问犀利,让政客胆战心惊又无所遁形的“世界第一女记者”形象。而近期读完《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一个女人献给所有女人的书》(九州出版社2020年3月版),发现她虽然依旧强硬,依然不为世俗和旁人所左右,但因为多了一层母亲的身份,文字也多了一丝柔软。事实上,这不是一本通俗意义上的“孕期日记”,其中还包含了法拉奇对“人类生与死、爱与恨的深刻怀疑与痛苦思索”。

  重新定义母亲

  面对一个孩子的降临,大多人会感到惊喜,但是法拉奇对此却充满了焦躁与不安。她对孩子似乎没有浓情蜜语,甚至直接在信中冷冰冰直言:“我没有兴趣让你降生到这个世界,因为我完全不需要你。”她为何如此?继续往下读,你会发现她的挣扎不在于未婚妈妈的身份(尽管这点被一些人诟病),不在于朋友和孩子父亲希望她打掉孩子的考虑,她担心的是孩子本人是否愿意来到这个世界,担心他(她)会对这个充满不公的世界感到失望。

  再者,她原本是向往绝对自由、追求人格平等的人,然而肚子里这颗小生命却让她的自由受到了威胁。她陷入两难的境地,既期待这个小生命的降临,又害怕为了他/她不得不放弃属于自己的权利,如工作、旅行以及一些生活习惯,甚至因此得卧床休养,连行动的自由都要被剥夺。

  如此“计较”,是法拉奇不爱这个孩子吗?不,她当然爱,她和孩子的许多互动和对话都让人动容,但是她不觉得对一个人的爱就意味着要放弃自我,即使是做母亲这件事。于是当被医生要求做这做那时,她反问着那个还未成型的孩子:“这种只考虑到你存在的权利,而不大考虑我存在的权利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这话看似有些残忍,但却是如今许多母亲都忽略了的问题——在成为母亲之前,她首先是她自己。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听到这样一些场景和对话。“为了孩子发育你要多吃点肉”,餐桌上,婆婆不停给已经吃不下的儿媳妇夹肉;“为了给孩子下奶你要多喝鱼汤”,于是一个年轻妈妈喝鱼汤喝到吐;“都怀孕了还是把工作辞了吧”,丈夫对坚持上班的妻子劝说道……

  我们似乎从来都把当了母亲后应该为孩子做各种牺牲当作理所应当,然后自然而然接受,甚至已经同化成了某种社会习俗。也因此在看到法拉奇“决绝”的做法时,内心会有所震动,原来在面对那些强加给你的为了孩子该做和要做的事情时,一个母亲是可以拒绝的。

  法拉奇正是如此,甚至走到了世俗的对立面。她几乎不听让她安心养胎的医嘱,继续四处奔走工作,直到后面孩子不可避免地胎死腹中。这在许多人看来不可思议,甚至指责她不配当母亲的读者也大有人在。可是当母亲的标准谁又能定义?

  一场虚拟的审判

  在书中,因为愧疚和自责,法拉奇虚构了一场众人对自己的审判,这也是全书让人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法拉奇被绑在椅子上,所有人(医生、孩子父亲、朋友、老板和父母)聚在一起围绕她使得孩子流产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展开激烈的辩论,男性和女性根据各自的立场自然分成两派据理力争。

  而让人拍案叫绝的,是法拉奇巧妙设计了将孩子作为最直接的“证人”参与到这场辩论之中。他虽然未能出生,但是已经吸收了母亲的所思所想,他虽然是男性,却没有站在男性的立场批判一个女性“保全自身”的做法。他表明是自己不想出生,不想降临到这个世界选择“自杀”的,而不是母亲的所作所为导致,他极力安慰着她,让法拉奇在绝望之余感到些许安慰,也让读者备受感动。

  《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初版于1976年。那个年代的女性,如果怀上孩子不想生下来,只能通过药物流产、探针流产等痛苦的方式。尽管如此,为了获得不生育的自由,她们也冒着损坏身体的大风险去流产,如法拉奇的母亲曾流产数次,朋友在3年里流产4次。也因此在这场审判中,她们坚定地站在了法拉奇这边。

  前不久,有网友用“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一个儿女”将杨丽萍等同为“失败者”的言论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感。事实上,这部分人并不少见。但如果这些人见识过更多精彩的女性,就会发现这句话完全经不起推敲。法拉奇一生未婚,在这个孩子之后,她也没有孕育其他孩子,但是这些都不会让人否认她杰出的记者生涯,以及在国际舞台的表现。

  其实对这个小生命的去留,读者也会觉得为难。如果他/她留了下来,法拉奇之后取得的成就会困难一些,因为照顾孩子会分去她不少时间和精力。但是同样的,如果他顺利降生,一定会成长为她母亲梦想中的男子汉,即“对弱者赋予同情,对傲慢者给予轻蔑,对那些爱你的人报以宽宏大量的气度,与那些想支配你的人做殊死的斗争”,如此,世界上也就多了一个让女性免受“许多耻辱、许多奴隶和虐待”、能平等对待她们的男性。

  这也让人想到每次有女孩受到侵害的新闻,会有网友在表示痛惜后无奈地问道:“为什么只有女孩被教怎么保护自己,但是有男孩的家庭却不告诉他们不要随意伤害别人?”这一点,法拉奇会做得很好,因为她始终秉承着“做一个男人的意思是要成为一个人”,而人“并不限于一个男人或女人”的观点。由此可见,这本书虽然是法拉奇“献给所有女人的书”,男性从其中亦会有所启发。

责任编辑:张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