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读书频道

首页 >> 书评 >> 正文

探究我国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读《双循环论纲》

发稿时间:2021-12-14 11:16:00 来源: 中国妇女报

  “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提出,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路径作出了重大调整完善。《双循环论纲》一书从供给侧与需求侧角度分析了如何以经济循环保障经济增长,在国际形势、产业发展、要素配置和宏观经济、人口老龄化、全球价值链、金融发展、粮食安全、区域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为理解我国未来发展路径提供了重要支撑。

  张致鹏

  合理、准确的发展战略是保障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石,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有决定性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发展战略亟待调整。“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格局的提出,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路径作出了重大调整完善。

  蔡昉教授及其团队的《双循环论纲》(广东人民出版社2021年10月版)一书,从经济学视角探究了“双循环”这一决策的内在逻辑,从供给侧与需求侧角度分析了如何以经济循环保障经济增长,在国际形势、产业发展、要素配置、宏观经济、人口老龄化、全球价值链、金融发展、粮食安全、区域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为理解我国未来发展路径提供了重要支撑。

  双循环的“前世今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贯彻“国际大循环”的发展战略,通过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在全球化进程中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从主观要求和客观事实上起到了追赶作用,实现了现代经济的增长奇迹。然而,中国是依靠廉价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循环。虽实现了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特征,经济加速发展,但却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分工地位,出口产品替代性高,加工贸易占进出口贸易比重长期高于40%。

  简单参与国际大循环已难以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国际经验表明,仰赖劳动密集型大批量简单产品出口型经济难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唯有持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方能跨越陷阱,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追赶。这与书中强调通过TFP增长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冲抵资本深化过程中资本边际回报率的下降,抵御人口红利下降对经济增长的侵蚀作用等看法不谋而合。

  除了从供给侧方面全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也需要来自需求侧的动力拉动。书中指出国民经济循环离不开供需两侧的共同发力,从国际大循环转向国内循环为主的内在逻辑在于: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科技、政治变化深刻。全球化进程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呈疲软态势,叠加新冠疫情全球暴发,国际市场需求不确定性提高。而我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拥有数量巨大、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源,特别是拥有超14亿的人口规模和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正在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需求。

  需求侧重心的转变并非朝夕决断,书中梳理了自“十一五”规划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心便开始转向国内外需求互促发展,强调扩大国内需求。实践表明,任何大国的高速全面发展,都不可能完全依赖本国或他国资源。既要避免闭关锁国的封闭思想,也要防止经济依赖性过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坚持技术和经济的自主性。要以改革更快,开放更广的思路突破推动社会生产力实现大跃升,走向繁荣富强。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早期的国际大循环战略,还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战略,都强调了两种循环互促互进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绝非非黑即白的决判。书中也提出了“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既不可能彼此分割,也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及“强调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要通过发挥内需潜力,加快推进规则、标准等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型开放,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等论述,并指出早期“国际大循环”发展战略实际上也并未完全脱离国内循环,而是以国际循环促国内循环,依托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双向辐射,满足国内外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化需求。

  双循环与全球价值链

  斯密-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揭示了分工专业化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杨格明确了分工不是受市场局限而是市场扩大的条件;豪斯曼发现,国际贸易竞争力差异主要表现在生产复杂性产品能力上。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程度显著提升,逐渐取代日本成为亚洲供应链的中心和全球供应链的核心节点,但我国产业价值链条扁平化明显,在价值链低端过于重叠,同质化企业主要以规模生产降低成本。

  书中对国际分工趋势与全球价值链发展、全球价值链分布因素、供应安全对全球价值链影响、以及疫情后全球价值链发展趋势等进行深入分析,从全球价值链视角论述了双循环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总体来看,依靠两头在外的外向型发展战略难以提升自身产品复杂性,极易陷入技术模仿和低效率创新的“后发优势陷阱”。即便不考虑我国劳动力动态比较优势禀赋与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主攻国际大循环战略也不适应我国长期发展战略需求,面临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低端风险,难以转向生产资本密集型规模化复杂产品和创新复合型精密高迭代产品。

  那么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要点是什么?首先,书中分析了劳动生产率增速放缓与杠杆率提升的问题,明确唯有提升劳动生产率方能逐步吸收杠杆,防止杠杆提升带来增长的泡沫化问题。

  其次,实现双循环需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书中指出需要打破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避免各地试图进行低效的自我小循环,破除各地若隐若现的地方产业保护政策,以深刻的市场化改革,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利用我国市场规模红利,形成畅通的经济循环。这也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之一。

  第三,更深层次的国内循环需要深化市场化、法制化进行保驾护航,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书中指出,保证市场竞争充分且公平,维护各类市场主体权益,一方面会促进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另一方面会疏通国内经济循环各环节堵点,提升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效率。政府应当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避免低收入群体在民生领域的过度预防性储蓄,干扰正常的经济循环。

  (作者单位:深圳高质量发展与新结构研究院)

责任编辑:张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