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读书频道

首页 >> 头部图片 >> 正文

贺瑞麟烈士《死前日记》

发稿时间:2021-07-14 14:00:00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贺瑞麟的《死前日记》。

  江苏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中珍藏着许多珍贵的革命文物,每一件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留下的红色印记。其中有一部该馆现存最早的烈士日记:贺瑞麟烈士就义前写下的《死前日记》。经历岁月的洗礼,该日记虽已残缺不全,但其价值却弥足珍贵,是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贺瑞麟,1909年出生于江苏徐州铜山县,1924年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就读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学。从小思想进步的他,很快就为共产主义思想所吸引,在同学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5月30日,上海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贺瑞麟组织东大附中学生示威游行,声援上海工人,被反动当局逮捕,出狱后即被学校开除。

  从此,贺瑞麟专职从事革命活动,在江苏、安徽一带宣传、发动工农群众,建立党、团组织和工会、农会,后被党组织任命为中共南京市委委员、共青团南京市委书记。1928年7月,因为叛徒王汇伯的出卖,中共南京市委遭到国民党当局围捕,市委重要成员孙津川、贺瑞麟等纷纷被捕。贺瑞麟先后被关押在国民党南京市公安局看守所、江苏省特别法庭看守所、首都卫戍司令部看守所等地。

  在狱中,贺瑞麟开始写日记,将狱中的黑暗生活和被捕人员的表现记录下来,却不慎在狱友中公开。经过慎重考虑,贺瑞麟将之付之一炬。1928年9月27日,史砚芬等同志被国民党当局枪决。贺瑞麟判断,敌人不会放过自己,于是再次拿起笔,记录下生命最后的时光以及对革命战友无尽的思念、对革命事业无限的忠诚。

  9月28日,正好是农历中秋节,贺瑞麟身披照进牢房的皎皎月色,提笔写道:“今日是中秋节,是我‘死前日记’的开始。”想到好友史砚芬等人的就义,他情难自抑,不禁感叹:“啊,去了,去了,永远的别了!同志们最后的一次对望啊!千金一刻,今生此世只此一刻了。”虽然大量革命同志被捕,革命运动陷入低潮,但贺瑞麟坚信“未来的世界终归是我们的”。

  贺瑞麟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但是为了能让战友和后人了解自己对革命的忠贞,他细心地将日记用报纸包起来,外面用花线捆扎,并写信给姐姐和姐夫,嘱托他们:把这些东西“存在南京,不要带回家去。过不久会有一位姓K的朋友,他会到你们家里去拿。如果他去,请你们把这一包东西全交给他。千万千万!”

  日记到1928年10月5日戛然而止。后来,贺瑞麟与孙津川、姚佐唐等在雨花台慷慨就义。然而,他的忠贞和忠诚,随着日记在人类求解放的历史中成为永恒。

  贺瑞麟寄予厚望的这位“姓K的朋友”,名叫刘德超,是他发展的一位团员,因证据不足只判了6个月徒刑。1928年底刘德超出狱后,不负重托,立即找到贺瑞麟的姐姐、姐夫拿到了日记。此后,刘德超辗转各地,哪怕舍弃了一切物品,却始终携带这本日记。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党和政府决定在雨花台修建烈士陵园。陵园筹备委员会在报纸上刊登启事,征集在南京牺牲的革命烈士的史迹。在上海体育学院任教的刘德超看到后激动万分,连夜对日记进行整理,1953年通过华东文教委员会党总支转交雨花台烈士遗物陈列室,1958年在《红旗飘飘》第8集正式发表。1995年江苏省和南京市文物部门组织专家,对革命文物进行分级评估,《死前日记》被定为一级革命文物,永远受到后人的瞻仰。

  (作者:陈文峰,系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