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读书频道

首页 >> 新书推荐 >> 正文

“数字公民”的自我修养:有所为,有所不为
——读《晒娃请三思:数据时代的儿童隐私保护》

发稿时间:2022-08-16 13:59:00 来源: 中国妇女报

  当下,不少父母在自己的网络社交圈分享孩子的照片,记录孩子的日常,却忽视了“晒娃”这一行为可能带来的隐私泄露问题。在《晒娃请三思:数据时代的儿童隐私保护》中,作者莉亚·普朗科特针对“晒娃”这一行为,分析“过度曝光”对孩子的影响以及潜藏的未来风险。此外,作为一位法学学者,普朗科特还在书中指出了平台政策、法律责任以及社会机构等方面的不足,并提出了针对性改进建议。

  数字时代,“00后”的孩子基本可以称为“数字公民”,“数字档案”将伴随他们的一生,记录下他们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档案记录员”可能由父母、老师、亲戚、朋友甚至邻里来担任。这其中,父母占据重要地位。

  在《晒娃请三思:数据时代的儿童隐私保护》(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5月版)中,作者莉亚·普朗科特针对“晒娃”这一行为,分析“过度曝光”对孩子的影响以及潜藏的未来风险。此外,作为一位法学学者,普朗科特还在书中指出了平台政策、法律责任以及社会机构等方面的不足,并提出了针对性改进建议。

  “过度曝光”下的失真与期待

  “晒”这个字眼的诞生,伴随着社交网络的盛行。我们用其记录生活、分享喜怒哀乐、与旧友取得联系、结交陌生人……从心理学上说,这是一种在虚拟空间的自我流露。它给人极大的被关注度或认同感,但界限感和隐私性也逐渐弱化。过去人们追求掌声和鲜花,现在追求点赞和收藏。

  如果说成年人的“晒”是主动分享自己的生活,那么对“被晒”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足迹和记录是由父母在自己的社交圈中创造的。值得注意的是,越小的孩子,他们的隐私越容易被忽略。

  我们暂且把“晒娃”分为商业性和单纯记录成长两大类。商业晒娃一般是为了打造营销账号,通过流量或广告实现盈利,其演绎一般有固定脚本。但在去年,国家便出台相关政策严禁借“网红儿童”牟利,对过度消费“网红儿童”的账号采取封禁等措施。因此,在此讨论的是被大众忽视的、非商业性质的“晒娃”。

  孩子第一次说话、第一次走路;孩子背着小书包去学校;孩子每天的舞蹈课打卡;孩子惹你生气,但又低着头过来认错……这些是很多父母习以为常的“记录”。

  书中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晒娃”存在的隐患与可能对未来的影响:犯罪危险隐患、虽未违法但具有冒犯性的活动、个人名誉以及人际交往、利用儿童隐私谋取商业利益。

  首先,也是最显而易见的,父母可能没有意识到,拍摄孩子的上学路和学校大门,可能会被有心人留意到。通过挖掘、收录父母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不法之徒可以准确知悉孩子的上下课时间、走哪条路,甚至可能知道此刻家里是否有人。其次,是一些很可能想象不到的问题,比如现在的换脸技术已经可以把朋友圈的照片上孩子的脸换到成人限制影片上。而更让父母想不到的是,“晒娃”对孩子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的影响,父母分享的信息也许会成为在多年后依然被其他人拿来调侃的“黑历史”。

  大多数父母不具体知悉这些风险,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这些问题被光明正大地写在“用户告知”里,父母是否会重新审视或过滤“晒娃”的内容呢?

  等价交换还是无可奈何?

  数字公民教育研究学者迈克·瑞布在《学校中的数字公民教育》一书中认为,“数字公民应是在利用数字技术的同时,能够恪守规范并且可以为自己行为负责任的人。”根据法律规定,“同一诽谤信息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构成诽谤罪,需要承担刑事责任”。我们了解一个“数字公民”的规范与责任,但视角转换到技术供应商和互联网营销机构时,出于各种原因,在责任界定和使用规范上其实并未能有效规范与约束。

  莉亚·普朗科特在书中指出这样一个“陷阱”:在你与数字技术及相关的大数据互动的时候,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你会立马获得好处。这种“好处”可能是心理层面,可能是物质层面,也可能是简单的便利。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有人拿着二维码沿街游走,你只要扫描一下,就可获得一个气球或是一个钥匙链;购物时,扫码注册会员,就可享受9折优惠,或是赠送礼品;孩子参与了一场比赛,为了结果的准确性及公正性,要求授权个人信息登录投票网站……这些时候,你要同意吗?

  我们都看到过使用软件时的“使用同意”,勾选即为同意技术服务商所列事项,而现实是,如果不勾选,你将无法使用该软件。于是,就在轻轻一扫和同意之间,你的相关信息可能已经被偷走。而这些信息被“偷”走多少,用于什么,我们从未知道。“人们在以数不清的方式使用信息,并通过这些私人信息为数字生活提供安全保障”,虽然是“等价交换”,但更多的是无可奈何。

  虽然作者称“本书的一大特征就是,提出的问题多,给出的答案少”,但从当前形势来看,只有更多的人意识到这个问题,才会逐步找出答案。

  在被信息裹挟着前行的数字时代,我们都在重新学习社交与隐私、分享与联系。正如在数字技术记录了一切后,我们还应该设法让它“忘记”。针对此,莉亚·普朗科特在书中也提到了一些建议,如保留大众及孩子成年后删除数据的权利,或“提供自我遗忘选项”和“自动销毁设定”。而在日常生活中,普朗科特也建议父母多与周边建立真实的联系,而不仅仅依靠网络获取支持与信息。

  《晒娃请三思:数据时代的儿童隐私保护》并不是一味散播“技术恐慌”,作者在书中肯定了社交媒体的正面意义,但提醒我们更要看到其背后的代价与隐患。“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不要轻视信息的意义,珍视孩子的数字资本,尊重孩子的隐私,我们在“晒”时要做的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塞北)

责任编辑:赵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