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读书频道

首页 >> 新书推荐 >> 正文

“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这句民谚不够准确——
用考古发现铺陈北京3000年建城史

发稿时间:2022-09-26 10:41:00 来源: 北京日报

《北京三千年:从考古发现看北京建城史》言之有据梳“城史”,娓娓道来讲“古事”

《北京三千年:从考古发现看北京建城史》,北京日报特别报道部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说到北京城的起源和发展,在北京民间有不少俗语民谚,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其实无论是从考古学还是历史学的角度考察,这句民谚都不够准确,不能反映北京城市发展历史的真实情况。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有3000多年,其间主要出现了3个都城级别的城址。一个是在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村的西周燕都,另一个是位于北京城区西南部的蓟城,后来发展成为唐幽州城、辽南京城和金中都城,前两个城都有3000多年的历史。第三个城就是元大都以及明清北京城,我们今天北京城区的核心区域也是从这个城发展过来的,距今有700多年的历史。

  西周燕都——董家林古城

  西周燕都遗址位于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村,故又称“董家林古城”。考古结论认为,董家林古城是西周燕国分封到北京地区建造的第一个都城,所以一般称之为“燕国始封都城”。董家林古城遗址包括几方面内容:第一是残存城墙,北城墙保留较多,东城墙的北段和西城墙的北段也有遗迹。第二是在城内发掘出宫殿区和祭祀区遗址,在城外发现了排水沟遗址。第三,在城外东南区域的黄土坡村发现了大量的墓葬遗址,有300多座,级别分成高级、中级和平民级。在高级的墓葬中,发掘出不少陪葬品,种类有青铜器、玉器、漆器、陶器等。

  这个城具体是什么时间建造的?史料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是燕国是在西周建立后不久就分封的,而西周建立的时间“夏商周断代工程”给出了明确纪年,即公元前1046年。这个年份即便有一点误差,说北京建城的历史有3000年也应该不会有大的问题。这是通过考古学、历史学的研究得出的一个结论。

  从蓟城到金中都

  北京历史上除了董家林古城之外,其实3000多年以前还有一座古城,叫作蓟城。蓟城是北京城区最早出现的一座城,这座城在文献中是有记载的。从文献的记载中我们可以推测,蓟城跟董家林的燕都大致是同时期营建的,应该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

  蓟城建立后一直延续,起码从战国时期到秦汉,又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直到辽金,发展了1000多年。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变化。第一就是名称发生了改变,唐朝以前叫“蓟城”,从唐开始叫“幽州城”,到辽代把这个城市作为陪都,于是改称“南京”,后长期叫“燕京”。到公元1153年(贞元元年),金朝把国都迁到燕京,名字改为“中都”。第二就是城在不断改建,基本趋势就是四至不断扩大,城内的设施也越来越密集。以金中都为例,城里面有很多居民区,还有皇城和宫城,宫城里建了一系列的宫殿,形成一条南北的中轴线。

  蓟城的历史,从文献上说的3000多年到考古印证的2000多年,一直延续发展,到金中都时达到顶峰。但是金朝在北京的统治只有60多年,1215年(贞祐三年)中都城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攻下,并遭到严重破坏。等到半个世纪以后,忽必烈当了蒙古的大汗,他为了统一中国,选择定都北京。这时候中都城早已破败不堪,于是忽必烈决定新建一座大都城。

  从大都城到北京城

  大都城是在平地通过规划修建起的一座新城,为什么要重新建一个城?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就是中都城破败不堪,已无法再作为都城使用;其二就是中都城所用的莲花池水系水源有限,不能满足一个大都城的用水需要。而在中都城的东北郊有一片很大的水域,当时叫“海子”,包括今天的积水潭、什刹海一带,这片水域的上源是高梁河水系,水源比较充沛。另外,北海的琼华岛是一个制高点,岛上原有金朝皇帝的行宫——太宁宫,在此处建城还有“镇压”住前朝的用意。所以琼华岛就成为大都城规划的中心,结合它和周边的水域而设计了大都城,北京的城址也由莲花河水系迁移到高梁河水系。

  大都城是建在十分科学的基础之上的,首先进行详细的地形测量,然后制定总体规划。在房屋和街道建造之前,先埋设全城的下水道,再逐步按规划施工。

  明朝北京城的主体是在元大都城基础上改造而成的,最终形成外城、内城、皇城、宫城四重方城。清代北京内外城垣没有进行大的修建工程,有所改建的是皇城和宫城。由于明末李自成起义军退出北京时放火焚烧了宫室,清定都北京后又一一重建,还增建了一些宫殿,并且有些改了名称。如明朝的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依次改称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改建后的太和殿面阔由9间扩大到11间,进深5间,殿高35.05米,是全国最大的木结构殿堂。

  总体来说,北京建城历史悠久,特别是近1000年以来,成为辽、金、元、明、清五朝的都城,城市的营建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被称为“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时至今日,尽管城墙、城门已很不完整,但保留的都城类型性遗迹、个体性遗迹还是比较丰富的。房山区的董家林村,3000多年前的燕都古城遗迹仍在;丰台区凤凰嘴村的土城遗址和玉林小区的水关遗址,体现了800多年前金中都城的气魄;元大都的城墙遗迹和西城区的妙应寺白塔,彰显了700多年前元大都城的辉煌。到明清北京城,留下了更丰富的遗迹,如宫殿如海的紫禁城、九坛八庙的皇家祭坛、三山五园的皇家园林,还有数不清的胡同、四合院。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显现出北京历史文化的灿烂辉煌,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典型的代表。

  《北京三千年:从考古发现看北京建城史》一书虽非专业人士之作,但以数十年北京城市考古资料及研究成果为积淀,用纪“城”、纪“史”、纪“事”、纪“物”、纪“人”的手法谋篇成章,用考古发现的精品铺陈3000年的北京历史,可谓是言之有据梳“城史”,娓娓道来讲“古事”。这是本书有别于其他北京城市考古著作值得赞赏及价值之所在,也是我这个非考古专业人士喜读及乐荐本书的原因。

  (作者:郗志群,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赵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