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读书频道

首页 >> 资讯 >> 正文

以祈农事 敦本务实

发稿时间:2021-02-17 15:42:00 来源: 北京日报

  李松阳 徐怡涛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农耕文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位于北京中轴线南端的先农坛,便可管窥一斑。

  考古发现了距今8000年前的中国北方已经碳化的黍粒,即原始小米,当时在南方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稻作农业也开始发展,但此时原始的采集狩猎经济依旧是先民的经济主体,农耕经济尚处于雏形阶段。自此以后,中国农业文明如百花齐放一般,在中华各地蓬勃发展起来,为中华民族提供着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成为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重要根基。同时,为了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天下太平,各类与农业有关的祭祀活动应运而生,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历朝皇帝主持的国家祀农大典。

  古时祭农典礼的对象便是炎帝神农氏,祭祀内容一般包括亲耕耤田与祭奠典礼。每年孟春开耕时节,皇帝亲临御田,参加耕种,以劝天下务农,并祭告农神炎帝,祈保此年五谷丰登。举行祀农典礼的场所,便是皇家营建的“先农坛”。“朕亲耕耤田,以祈农事”(《后汉书》),汉代皇帝虽有亲耕活动,但似无固定的祭坛,经历代发展完善,至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年(443年),“立先农坛于中阡西陌南,御耕坛于中阡东陌北。”(《宋书》)成形的先农坛终于出现,并为后代继承。唐时“先农坛高五尺,周四十步。”(《新唐书》)先农坛建筑体量可观,元代将先农坛置于今北京景山西北处的空地。而全国范围内保留至今,也最为完好的先农坛建筑,当属北京的明清皇家先农坛,这是我们了解古时祭农活动以及农耕文明的重要实物遗存。

  北京先农坛位于明清北京中轴线的最南端,与天坛一东一西,隔街相对,两组建筑群的外墙轮廓都呈北圆南方,占地面积都超过了皇宫紫禁城,足见古时帝王对祭天祭农的重视。北京先农坛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明成祖朱棣仿南京“山川坛”而建,但华丽过之。坛内合礼先农、太岁、五岳、四海、风云雷雨、四季月将等诸多自然神,据统计多达45位,是京城“九坛八庙”中的特例。明清两代帝王即在此举行各类祭农典礼,经过历代修缮改建,终成今日规模。北京先农坛内建筑众多,主体建筑有五个院落,自西向东错落排布,庄重有致,若按功能可划分为三组:第一组为祭先农建筑群,包括先农神坛、神厨、宰牲亭;第二组为祭太岁神祇建筑群,包括太岁殿院落、焚帛炉、天神地祇坛;第三组为耕耤礼建筑组群,包括观耕台、具服殿、一亩三分地、庆成宫和神仓院落。

  每年孟春时节,地气萌动,作为首都的北京,一场隆重的皇家祭农耤田之礼必将如期举行,它宣告一年之农事由此开始。古时皇帝自诩天子,由其上告天帝,亲开田亩,表达的是对华夏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崇敬与延续,皇帝携皇子与国戚同事耕作,体现的也是对中国古时“耕读传家、敦本务实”优良家风的向往与传承。据史书记载,乾隆皇帝平定准噶尔叛乱之后,还曾邀请入京觐见的哈密郡王及各回部贵族入先农坛观礼,而早在16世纪,祭农亲农的制度便已传入了朝鲜、越南等国家,体现了以农耕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强大的文化影响力。

  清朝灭亡以后,中华民族重农敬农的传统没有改变,并传承至今。而作为昔日皇家祠庙的先农坛,因树木葱郁,环境清幽,于民国二年(1913年)继社稷坛之后,开放为北平市第二个市民公园,帝王车驾虽已湮去,但寄托着中华民族对天时、地利、人和的美好期盼的先农坛,仍饱含着生命力,予世人以启迪和滋养。

  襟山带川,恢弘磅礴的北京城,仿佛汇集了中华千年文明精华的参天大树,其主干便是贯穿南北的长长的中轴线,那些先人留下的宏伟建筑、精湛技艺和深邃思想,便是枝条上结出的累累硕果。而位于中轴线最南端的先农坛,六百年来便如同大树的根基,将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养料,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这棵树的每一个枝头,使其枝繁叶茂,使灿烂的中华文化从北京传播到世界各地!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供图 李松阳 徐怡涛

责任编辑:王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