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读书频道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再看陌生女人的来信:爱是迷失,还是自由?

发稿时间:2021-04-22 16:20:00 来源: 光明网

  作者:又夏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茨威格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即便没看过相信不少人也有所耳闻,讲述了一个濒死的女人,如何绝望地写下她那关于爱情的一生。这部经典作品也是孟京辉戏剧的常客,几乎每年都会进行一轮巡演,前段时间,北京蜂巢剧场再次上演了这场由黄湘丽主演的独角戏。

  提到茨威格,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或许是他的传记小说,譬如《人类群星闪耀时》《断头王后》等,其细致程度仿佛作者就是事件的当事人。当然,与他的传记小说同样精彩的,是作家对人物心理的描写,《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便可见一斑。茨威格被认为是最了解女人的男性作家,在这本小说中,他雌雄莫辨的文笔,细致入微的情感输出,常令读者沉迷其中。同样是写暗恋的小说,托马斯·曼的《死于威尼斯》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则完全是不同的风格。前者将隐晦的爱意藏在威尼斯湿漉漉的空气里,藏在作家根深蒂固的骄傲里;后者的爱却热烈地快要从书本间溢出,热烈地出现在维也纳的每个街角。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注定是一场悲剧。13岁的“我”与母亲生活在维也纳,过着深居简出的贫穷生活,日子惨淡且无指望,直到有一天“我”的对门搬来了一户新的人家——年轻的作家。从此在“我”的生活里,作家成了唯一的光亮。16岁那年母亲改嫁,全家搬离到别的城市,但“我”到了18岁时,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维也纳,开始重新默默关注作家。从十三岁开始,在此后接近二十年的时光里,女人的生活全部围绕着作家展开,她的努力、她的堕落、她的偏执与疯狂,全然是为了更接近作家一点。在她13岁时,年轻的少女并不知道作家是一个风流浪荡的花花公子,一个从未经历过成人世界的少女,就这样被强行拉入成人世界,从此开始一生的争斗与追逐。

  从茨威格的小说,到孟辉京的戏剧,还有不同电影版本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虽然形式不断在改变,但女人对作家真挚的爱情却是始终不变的,始终动人的。从戏剧来看,其是由黄湘丽一人主演的独角戏,情节更夸张,情绪也更饱满,无论是光影还是情色,都把握得很好,但相比书而言还是太过具象化,或者说那是孟京辉与黄湘丽的来信,是他们关于爱情的思索,相比之下还是书本的语言能够带来更多代入感。

  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中,爱情是很常见的主题,但如此虔诚且疯狂的爱情,并不多见。因此,不能只看到小说字里行间讨论的爱情,还要看到它背后关于“我”的自我与认知。茨威格偏好写成人与孩童的关系,如《灼人的秘密》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虽未写明,但从女人的成长经历也可探得。单亲的母亲、深居简出的生活、贫穷的家庭,这些因素都使得她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失了很多与成人世界的交集,而作家的出现直接将女人从简单的家庭生活中拉出,来到了成人世界。因而,在她一生的时光里,都希望作家能够认出她就是当年那个13岁的隔壁女孩——女人不断从作家这里寻找一种异化了的认同感,似乎只有“认出”才能弥补她的童年与爱情。

  女人对作家的爱,不是占有不是贪婪,更倾向于虔诚的信仰,她将自己献身给作家,为了不打扰作家宁愿在贫民窟将孩子生下,之后宁可卖身做别人的情妇也要给孩子更好的生活,这种牺牲令人戚戚,亦令人不解。她不爱自己,只想着作家,显然与现代人认知的“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别人”相违背。

  每个人读这本小说,都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有人认为女人迷失了自己,过于疯狂与愚蠢。她确实迷失,这来源于她从来没有得到作家,或者说她心里那个成人世界的认同,以至于无法和成人世界和平相处,只能不断追逐她的信仰。但如果要带着道德批判的视角来审视女人,恐怕也不合适,即便爱情成了她生活中唯一的主题,又有何不可。她的一生经历心动、思念、痛苦、期待与绝望,在茨威格细腻的笔尖展开,浓烈且真实,当爱情战胜恐惧、欲望、贪婪与罪恶,纯粹地如这个女人般毫无保留,也委实难得。

  “他感觉到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百感千愁一时涌上他的心头,他隐约想起了那个看不见的女人,她飘浮不定,然而热烈奔放,犹如远方传来的一阵乐声。”小说的结尾,收到信的作家终于想起了这个女人,想起已经消逝的爱情。这个悲哀的、陌生的女人,迷失在爱情里的一生中,难道就从来没有得到过自由吗?也许爱情葬送了她的一生,但也许,这就是她最好的一生。

责任编辑:张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