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奔赴泥土的远方
发稿时间:2023-11-24 11:15:00 来源: 北京日报
原标题:用文字奔赴泥土的远方
——《雾岚的声音》是属于这个时代的真挚回响
姜玉文
蕴含着广袤生命力的作者,总是喜爱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不断尝试,他们将地域色彩、个人丰富经历,巧妙地转化为类型多样且寓意丰富的文字,向读者讲述一段段有关于人世间曾经或者正在发生着的沉浮往事。个人追求与写作情怀的融合,缔造出创作者更具鲜明的文学魅力和时代价值。
从纸面文字走向广阔天地
身为现当代东北文学的典型代表,作者夏鲁平先生始终坚持在文学宝贵的净土上辛勤耕耘,通过他近些年创作的一系列文学作品,我们能够品味出时代与人性之中的纷繁复杂,以及独属于东北这块神奇土地勃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作为汇聚了其创作历程中颇具代表性质的小说集,《雾岚的声音》通过十篇中短篇小说向我们展示出了作者之于文学的情怀与感悟,进而从纸面上的文字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全面展示与诠释那些生活在黑土地上的人们并非是一件易事,风土人情包含着一方山水的文化特质,从任何一个角度与层面的切入都有着较为开放兼容的视角和选择。对人物的关注与描写之所以能够成为夏鲁平笔下的关键所在,在于他对人性之中的简单与复杂、冷暖之间的苦辣酸甜、生存之下的悲欢离合等透彻而又深刻的理解与体验,小说的故事也藉此发生在了这样一群颇具时代性格特征的普通人身上,他们并非是那种身负悲壮使命或者横跨在善恶之间的探索者,而是拥有着最平凡特质的人性长短以及对现实的强烈映射,无论是表现在外,还是内秀于里,这些“小人物”塑造上的成功无疑体现出了作者驾驭各类文本故事框架的深厚功底,不仅为整体故事的推进奠定了基础,更以深入细致的人物形象成功与读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黑土地上鲜活生动的众生相
小说选集中的每一篇,几乎都有着令读者产生深刻印象的人物,在人物举止言行、动机心态以及精神思想上的拓展,使得他们能够在有限的小说空间迸发出极为丰富的能量。在这里面,我们认识到了来自基层社会各个层面下的普通人,他们或是外卖小哥,或是空巢老人,或是观察他人的旁观者,或是视角鲜明的经历者,不同身份与地位上的差距丝毫不妨碍在故事构造上的主动与积极,成功抓住人物的关键赋予了每一篇小说以更加强烈的“人”的意味,由人推事,由事及人,世事纠葛下的人生百态构成了东北这片黑土地上鲜活生动的众生相。
历经多年写作上的沉淀与积累,我们在《雾岚的声音》小说选集中,能够品味到作者对于外界客观大小事物细致深度的观察,借由文学上富有想象力的艺术创造手法,对当下人们时代呼声的描述,以及对个体心理诉求的阐述,都做到了很好的诠释。每一篇小说所孕育的主题思想确立在了作者动笔之前的时刻,从一个小细节或一句开场白开始的故事徐徐拉开了帷幕,在叙事的推进过程中逐渐显露出作者所要传递的真实意图,从起到落的整个过程包着起承转合式的精巧设计,令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丝毫不觉得乏味枯燥,相反还可以跟随着作者所架构的叙事脉络一步步接近与还原出故事的真相。
以客观冷静的角度观察人世间
同名小说《雾岚的声音》中,“我”带着对已逝父亲的感情走进了继母独守的家中,在聆听声音的交换与传递中完成了对继母本人的理解与善待;《欢迎光临》中外卖小哥沈家旺曲折的人生穿插于吃饭的餐馆桌前,他所寻找的人更像是对过去那个自己的握手言和;《哈拉海有了太平鸟》将视角放在了扶贫村中的“贫困户”伊尔根身上,物质上的短缺与精神上的富裕形成了内与外的鲜明比对,人与人在认知上的差异依赖于不同的评判标准,贫身而不贫心便是伊尔根的人生追求;《养水仙花的人》记录了空巢老人于半天之中对从前的回忆,水仙花成长的经历仿佛仍在滋润着人与人相互之间的温暖依存。
《春暖花开时》的老街坊们,有着曾经那个时代中纯真良善品质的细致写照,时间磨不去的感动至今依旧存在;《遥远的筒子楼》内有像罗叔叔那样令人印象深刻的邻居,与柴米油盐酱醋茶打交道的日子零碎却有滋味,对于自身行为的反思与总结,都付诸时代所承载的悠悠岁月之中;《二十多天》的女儿选择了用她者代替对于母亲的思念,尽管身份差异悬殊,但当走进彼此的心里时,有关于爱的理解是大家共同的铭记;《父亲在天上》的二大爷用实际选择书写着对于野山参的执迷,这背后对于生死与亲情的理解却更像是一次难得的告别;《植物志》里的老先生在手机与现实之间不断调整着自己的适应力,内心渴求于亲情交流,演绎出了妙趣幽默且又些许哀伤的鲜活故事;《老人味》的男主人公从台前走向幕后的人生经历着人际关系与情感纠葛,在与女儿和伴侣的兜兜转转之间迎接着最终结局的到来。
十篇不同风格类型的小说所呈现出的文学特质,像是作者带领我们站在客观冷静的角度去观察人世间千差万别的生存状态,这些沾满了东北辽阔大地清新泥土气息的文字所表现出的张力无疑令读者耳目一新、为之欣慰,从讲好故事到理解故事,从这里出发更好地奔赴更加广袤的远方,我们所聆听到的声音是属于这个时代最真挚的回响。(作者为书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