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读书频道

首页 >> 资讯 >> 正文

让破碎也有光泽

发稿时间:2024-03-19 14:06:00 来源: 羊城晚报

  □凸凹

  彭程追悼亡女的长篇散文新著《杯子上的笑脸》,一直放在案头,多日不敢触碰,因为其中有密集的痛感,让我怯而止步。近日,终于鼓起勇气翻开这本书,一经阅读,就沉浸其中,不能自已。或击节而叹,或仰天长啸,或悄然饮泣,或沉默不语。我仿佛跟作者合为一体,共同凝视“杯子上的笑脸”,目光望向虚空里的可爱的乔乔,心中生发出绵绵不尽的哀伤、思念和追忆。

  从《器物中的时光》《有所思》到《亲爱的乔乔》,再到这本《杯子上的笑脸》,近几年间,彭程连续写下了父母的老去、女儿的离去,寄托了深沉的哀痛和深刻的思考,读来倍感震撼。它们是人间至情至性的文字,是血泪凝聚的纯金,有着不可置疑的经典品质。特别是这本《杯子上的笑脸》,让我强烈地感觉到,一个父亲失去爱女的无边遗恨,已成了“我们”之痛。因为作者写出了巨大的“人间性”苦难,为汉语写作贡献了有关生死的“共情”“同在”的极为深刻的生命体验。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既痛彻心扉地还原现场,又不一味地陷溺于苦难无法挣脱,而更多的是思忖“疼痛之外”,探询存在的真相。他生动地记述了真实的痛苦,描述置身其间时的那种无奈和绝望,它比人们日常的想象要锐利得多,令人灵魂痉挛。它容不得说教,也拒绝安慰。痛苦不仅带给遭逢者砭骨入髓般的感受,更让他思考命运的乖戾、生活的无常,从而对人生产生深深的困惑和质疑,抽丝剥茧般地往最深处追问,试图找到在人间站立和行走的理由。

  换言之,他写下了立足于生死的十字路口时的生命感受,其中既有当下的经历,又有回望式的反观;既有来自下意识的反应,又有出于自主意志的抗争。疾病和死亡,虽然有着巨大的偶然性,但为什么偏偏就将“我”选中?面对这种不公正,他无法逃避,也无话可说,只能被迫接受,“苦难的感觉转化成了另一种形态,从最初的那种失魂落魄,变成一种深沉的悲哀,无可奈何的沮丧”。到后来,哲学思考也顺势登场,他认识到命运的专制,它的给予和剥夺都毫无商量。

  最可贵的是,在经历过这一切之后,作者最终选择了勇敢面对的姿态,从苦难中发掘意义和价值。他说:“但悲伤和痛苦,作为最真切也最强烈、最深刻的情感体验,正是生命存在的见证,正是一个人活着并鲜明地感知到这一点的表征。因此,如果说伴随回忆而来的痛楚,是让你在我们灵魂中得以永驻的代价,是一项未免残忍的交易,我们也认了。”痛定思痛之后,生命有了崭新的质地,他以更加坚韧和自尊的姿态,直面苦难,决然前行。对他来说,“我”的使命,就是好好地替逝者活着。为此,他写下了一句颇具惊警意味的文字:“你(女儿)的病,成了一条看不见的分界线,将我们的人生分成两部分。分界线的两边,生活的风景,生活的面貌,判然有别,大相径庭。”我觉得,这是作者对生活的顿悟,也是他的生命的宣言:以前的生活,未经磕碰,害怕破碎;今后的日子,不怕颠簸,让破碎也有光泽。

  我还想说的是,《杯子上的笑脸》即便记述的是大难大痛,作者的语言也始终充盈着秩序感和镇定感,语调理性、温婉而蕴藉,不迷乱,不凌乱,像一首悲悯之诗,由己及人。他努力避免让个人的痛苦扰乱读者的心,而是让每个人都能从中听到各自内心的声音,在寒冽中感到温暖,在卑微中产生力量,找到自我救赎的路径。这样一种生命的姿态,这样一种向死而生的勇气,正是这部作品给予遭逢不幸和苦难的人们最为重要的启发。

责任编辑:张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