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读书频道

首页 >> 资讯 >> 正文

网络加持给了全民阅读更多可能

发稿时间:2024-05-23 10:22:00 来源: 北京日报

  鲍南

  直播中28分钟的推荐,让《我与地坛》卖出了25.2万本;4条推荐视频,让《画魂》加印了5次;《百年孤独》被做成20多集动画连续剧,网友直呼“名著恐惧症被治好了”……近段时间,借助网络传播,经典文学作品火爆出圈的案例不在少数,值得相关行业人士深度剖析。

  传统认知里,“刷手机”与“读名著”水火不容。从接连不断的弹窗、链接,到刺激强烈的视频、直播,将人们的专注力切割得七零八碎。以至于有人说,千余字的文章已是不能承受之长,3分钟已是最大阅读续航。但话说回来,网络改变的只是阅读习惯,并非消灭了阅读行为。从社交媒体上就可以看到,每到登高望远却失语词穷之时,多少人都会痛心疾首,暗下多读两本书的决心;每当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概念上新之际,多少人都想赶快买一本书充电,唯恐跟不上发展脚步……“不是不想读,而是不知道怎么读、读什么”,恐怕是当下很多人“读书少”的一大原因。

  网络化生存是时代发展的大势,与其极端地将网络与阅读对立,不如想办法利用网络,使其成为一把钥匙,开启人们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短视频这种新的媒介形式,参与门槛低、传播速度快、内容表现形式丰富,冷门小众的佳作、晦涩难懂的名著,都可以被直观生动地呈现在用户面前,从而将其转化为阅读人群。另一方面,文学不必孤芳自赏,在读者的关注与讨论中,才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今天,不乏知名作家走进直播间,与网友交流读书心得。网络所带来的互动性,宛如一座桥梁,拉近了作者、出版社与读者的联系。种种现象表明,用好社交媒体上的各种传播工具,创新书籍的“打开方式”,网络与阅读可以和谐共存,甚至相互成就。

  通过互联网,作者、知识、用户,这些点连成了线,令名著好书被更多人看见、了解和获得。但众所周知,网络世界的内容已经过载,很多内容以强烈的感官刺激给人即时的快乐,让人如嗑瓜子般停不下来。这就需要算法主动推荐一些多元化、高质量的内容,帮助用户看见更深邃严肃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前名著好书通过网络“破圈”的现象,是网络读书类内容质量提升与算法向善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也期待这样的算法推荐能够应用于更多种类的网络内容上,让每个网民在通过“刷刷刷”收获快乐的同时,汲取更多智慧和营养。

  “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是“十四五”时期的战略目标。用好互联网技术的便利,持续推动算法向善,我们就不会在网络信息的汪洋大海中迷航。

责任编辑:张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