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笔下的多彩年俗
发稿时间:2025-02-05 10:48:00 来源: 光明日报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蕴含着新生、复苏、春之将至、欣欣向荣等美好寓意,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寄托。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往往喜欢围绕春节写下动情文字。在笔者主编的《印象春节:文学大家谈中国传统节日》一书中,一批作家用他们的笔触勾勒出多彩的年俗。
李约热笔下的广西年俗别具风情,圩日卖年猪、节前杀年猪以及年关时卖柴火的热闹情景跃然纸上:“这个日子非同寻常。只要稍稍侧起耳朵,就会听到市场上嗡嗡的人声比去年高了很多,最刺耳的声音主要是由猪仔行传来……”这些质朴而生动的描写,勾勒出当地浓郁的节日气息和生活百态。
徐则臣深情回忆祖父写春联的情景,细腻入微:“写春联是个慢活儿,祖父又老派,相信慢工出细活儿,所以更慢。因为慢,十月份就得开工。祖父慢条斯理地折好红纸,裁成一条一条,宽的写上下两联,窄小细长的做横批,宽大四方的写上一个个福字……祖父戴着老花镜,坐在槐木桌前,蚂蚁搬家一样写一副副对联。”将传统的写春联习俗中的那份专注与虔诚展现得淋漓尽致,传递出春节的文化底蕴和家庭温情。
在春节的年俗文化中,美食不可或缺,且因地域和时代的不同而各具特色。葛水平笔下,腊月里巧媳妇们大显身手做面食,文字间仿佛弥漫着麦香与海鲜交融的诱人气息:“腊月里的巧媳妇们把麦子面做成各种形状的海产品,让面食也带出海鲜的滋味儿。”龙一也在其作品中展现了充满生活气息的春节美食准备过程:“妈妈上半天班,午后回来,炒花生、瓜子,用昨夜发好的黑面蒸馒头,剁白菜,炼猪油。剁馅剩下的白菜疙瘩切片腌起来,明天早上喝粥时点上醋,爽口。猪油炼好了,油渣金黄,撒上一点细盐,夹在馒头里吃……”
胡学文则聚焦“炸货”这一北方春节常见美食,详细介绍了河北蔚县的特色炸货:“作为食物的主角,‘炸货’在腊月的中下旬陆续登场。炸糕、炸油饼、炸麻花、炸麻叶、炸果蛋、炸江米条等。糕为黄米,黏性大,蔚县所产最佳。余皆为小麦粉,但又有品次,如麻花用最好的面粉,而果蛋最次,口感自然有区别。油多为胡麻压榨,俗称麻油……”张楚笔下的炸油糕制作过程同样引人入胜:“糯米买来,先要用家里的小石磨碾碎,再驮到村头的面粉厂磨成细粉,然后用开水和匀,倒进白色面袋,红绳扎口……糯米面又黏又硬。打碎的红豆蒸熟搅拌了,掺上了碎花生和糖精,热气腾腾的,闻一闻,就能闻到红豆的腥气和氤氲着的糖的甜味儿。”
新年穿新衣也是春节民俗中的重要传统,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它既代表着辞旧迎新,又寄托着对富足生活的向往和对美的追求。东西在《春节,曾经的生活样板》中回忆道:“出货后,她(指母亲)便到供销社买数尺新布,拿到庚英表姐所在的公社车缝组,请她缝制三套新衣。他说,‘其中一套是我的,往往做得比身体宽松,以便来年我长个头儿后还能继续使用。’”这种做法反映出过去人们在物资相对匮乏时期的节俭与对生活的精打细算。徐贵祥在《红花褂》中讲述了一段童年趣事:小时候,他的服装主要是捡他姐姐的,为此经常受到同学们的取笑。于是,他特别渴望在新年有一件自己的新衣。新衣真的有了,却又是一件红底白花的花褂子,“我滚地大哭,宁死不穿花褂子,我可背不起‘假丫头’的黑锅’”。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春节原有的一些年俗也发生了变化。正如徐则臣所说:“今天,我们已经过上了像过年那样的物质生活,春节的讲究即它的展示性却渐渐地淡出了,也就是它的示范功能和憧憬功能正在弱化……但如何让精神生活饱满而且递进,说白了就是如何让我们更多的愿望得到满足,却是必须面临的另一道命题。”这也引发了我们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深刻思考。
(作者:李 浩,系河北省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