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个比自己更大的东西把自己嵌进去
发稿时间:2025-02-28 10:17:00 来源: 北京青年报
◎邱岳
在书店随手买了一本大众励志读物,结果翻来覆去看了两回,意犹未尽,甚至催促我思考了“人生意义”这种重大问题。
这本书的前身是哈佛大学法学院的一次毕业演讲,据说点击率很高,于是被扩写成书。中译本的书名叫《选择困难时代》,我觉得或许翻译成《投入:在无限浏览时代保持专注》更符合原意。
严格来说,这本书并没有学术原创性,“无限浏览时代”是对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的再阐释。鲍曼没有给出应对流动的现代性的方法,本书的作者皮特·戴维斯(虽然做出了一些努力)也没有给我们具体的行动路径,更像是做了一个呼吁——不要流动,我们需要投入,需要保持专注。
但这本书给我的震动恰恰在于他的呼吁和阐释。当涉及“生命的意义或人生的抉择”这种又大又虚的话题时,我们不需要操作指南,而是需要说服和启发:说服我们辨别美丑与利弊,启发我们如何设计自己的道路。
现代性是个看起来很高深的概念,我对现代性的理解是:新时期新发展带来的新形势和新矛盾。现代性是一个复杂体,就像我们说传统的时候一样:它是文化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以及精神的、技术的、物质的。
比如互联网的诞生、物流行业的发达使得我们的时空概念被压缩,以前是“车马邮件都慢”,现在微信半小时不回就显得有些不礼貌;再比如身份认同,以前人们以创造和生产来标榜自己,而如今个人身份很多时候要靠“消费”来构建;家庭伦理和工作伦理也在发生变化,个人与家族或与组织之间的纽带被解开。
鲍曼把这一切正在发生的变迁的特性总结为“流动”,过去的人们因为不安全或不自由或缺乏技术条件,不得不“嵌入”到时空、社会、家庭、组织和各种各样的规则、惯例以及共识中。如今技术进步、文明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传统的纵横交错的结构就像融化了一样,流动起来,本来彼此耦合彼此嵌入的人和构件开始“脱嵌”。
而戴维斯说,过去人们总是被命运推进某个房间并在里面待一辈子,现在人们获得了解放,可以在若干房间中自行挑选。可这样的解放却带来了新的问题——我们可能一辈子待在走廊,始终不推门走进任意一个房间,看起来我们总是拥有所有的可能性,实际上我们被自己“困在了走廊里”。
就像在网上选电影,我们往往会不停地浏览简介、评分,却始终无法决定要看哪部片子,不知不觉几个钟头就过去了——这个过程扩大到几十年,人的一辈子也就这么过去了。
所以戴维斯的观点是:不要流动,不要飘着,不要“脱嵌”,正相反,我们要把自己嵌入一个环境/人际关系网/意义/团队中,而不是以若即若离的姿态保持旁观和浏览。
我想,他呼吁的是让人们放弃对可能性的痴迷和对无限浏览的沉迷,埋头某一项事业、扎根某一个团体。专注带来的深刻往往与“意义”紧密相关。当现代人苦于追求人生意义时,或许他们需要的只是把自己嵌入到某个更大的东西里面。
一个具体的人和整个人类这个种群一样,存在的时间越长,面临的问题就越复杂、越深入,这或许就是传说中的“深水区”。人类的发展会进入“深水区”,个人生活也一样会随着时间的延伸进入“深水区”,公司和业务也是。
为什么一段关系越到后来越脆弱,一个团队存在越久越混乱,一篇文章写得越长就越容易含混不清?因为爱会消失吗?因为团队忘记了初衷?因为文章的观点本来就经不起推敲?
事情不是这么简单,长期投入某一项事业或关系,我们必将面临这样的风险:复杂的局面会在深入其中时出现,小概率的事件也终会在不断的重复和进展中发生,而我们自身能力的不足和意志的脆弱也会随着时间被充分暴露出来。
可是,也只有如此——依靠深入其中、不断重复和进展、投入足够多的时间——我们才能与厚重的人生经验和价值相逢。这些价值和意义不在于对错或好坏,而在于它的深度。
当我们没有支撑时,我们往往快速地从一个新事物转向另一个新事物,防止注意到自己的肤浅。人生选择当然可以五花八门,但我还是愿意做一个厚重的人,耐得住深刻带来的乏味和痛苦的人,而不是浮于表面,为了逃避复杂而始终快速滑行,为了不承担失败而从不加入战斗的人。
里尔克有一首诗,叫《观看的人》,诗的最后他说——
胜利对他毫无吸引力
他成长的唯一方式是通过毅然决然的失败
败于越来越大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