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乐韵
阅读这部散文集前,我约摸在课文里或网上读过《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的零碎章节,它们实在太有名了,以至于我对地坛、北海的初印象也来源于此。岁末,我重新阅读此书,逐渐拼凑起这些章节,还原史铁生在漫长岁月里对命运的诗意把握。
一个人和一处所在
地坛,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多年前的“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但随着史铁生“忽地残废了双腿”,在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摇着轮椅进入园中,便正式开启了“我与地坛”的篇章。读罢此书,我不禁思考,地坛到底有何特殊之处,得以成为作者的精神家园和疗愈圣地?就如同白帝城之于获罪遇赦的李白、成都草堂之于流寓避乱的杜甫、黄州赤壁之于被贬困顿的苏轼。
荒芜却并不衰败
在史铁生的笔下,旧时的地坛年久失修,古殿檐头琉璃剥蚀,门壁朱红淡褪失色,玉砌雕栏坍圮散落,却依然有着草木鸟兽、阴晴雨雪,春天是祭坛上空飘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空旷的啄木声。
地坛虽荒芜却并不衰败,依然充满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就如同作者双腿瘫痪,思想却未停止。一切景语皆情语,正是由于经历的相似,他早已将园子与自己融为一体,这或许是“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的由来。
地坛内外的母亲
母爱是文学描写中最能熠熠生辉的主题之一,古往今来的作家在塑造母亲的形象时,往往蕴含着充沛饱满的情感。史铁生对母亲的刻画却远离热烈的表达方式,仅用一种内敛到近乎压抑的语调,讲述着几件看似平常的小事:在地坛里寻找他、记得他喜欢吃“仿膳”的豌豆黄、避讳说出“跑”“踩”一类的字眼……
母亲就像是他的影子,地坛不单处处是车辙,有过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母亲离世后,他后知后觉地发现,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他了。地坛,像是一个盛放回忆的容器,盛放着母亲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也盛放着母亲离世带给他的损失和至痛。
绝对障碍和克服之道
史铁生于1969年作为知青到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病致瘫回到北京。我们无法想象和体会他的艰难困苦——身体的障碍和精神的绝望试图击垮他,他孤独而倔强地行走,走过生,却渴望死;走过绝望,却寻找希望。
死生之事,乃人之根本和终极大者,亦是文学永恒的母题。不同的人的生死观可能会完全不同,孔子认为“不知生,焉知死”,强调了人们对生死之谜的不可知性;白居易在被贬浔阳的途中,写下《放言五首·其五》,感叹生死皆幻,荣辱自定;范成大则是看透生死,乐观豁达,施施然地活在这人间。
通过阅读文本,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变化过程:从最初的不堪忍受双腿之废、在痛苦中纠结要不要去死,再到明白死是一件必然会降临、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最后从终极角度看待生与死的辩证关系,认识到生命的伟大在于循环往复和生生不息。
厘清脉络后,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史铁生的文字既没有淡化苦难,也没有美化苦难,而是以平实冷静、温情透彻的态度直面生命的坎坷,他会替素不相识的弱智女孩而担忧,会羡慕在友谊医院花园散步的健康人,会去照看母亲留下的合欢树,他思考过怎样生也思考过怎样死,说到生的时候,他有着山重水复的烦恼和柳暗花明的喜悦,说到死的时候,他借用祭坛、柏树、唢呐声等丧礼意象,直面死亡……我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时也在他的内心起伏中解读了宁静。
孤独个体和无垠世界
整本散文集不仅塑造了“我”这一有限的孤独个体,还建构了一个广阔无垠的世界,勾勒了故乡北京的众生相。
在近现代文学史上,“京味文学”无疑是最具地域风情的文学流派之一。作为现代文学公认的“京味文学鼻祖”,老舍先生毕生创作了《骆驼祥子》《茶馆》等大量展现北京地域文化生活的经典作品。在老舍先生之后,邓友梅、陈建功、刘心武、王朔等作家,以各具特色的文字,或再现老北京的历史风情,或勾勒小人物在大时代中的生存境遇,充分发掘北京历史文化语境与现实图景中的文学基因,造就了这座城市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史铁生的笔下,北京是他的故乡,也是他观察人间的窗口。对世间群像的刻画,对北京的深厚感情,被写在祭坛的栏杆、医院的病房、小院儿的花架和胡同的墙缝里。
在地坛的十五年里,他记录下园中散步的老夫妻、热爱唱歌的小伙子、卓尔不群的饮酒老人。在友谊医院养病的时候,他笔下的病友既有对死亡的恐惧,也有挣扎求生的勇气,医生护士看惯生死,却从未轻视病人所受的苦痛。在母亲曾经住过的院子里,他想起自己“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看着母亲种下的合欢树年年开花、长到房高,看着斑驳的树影、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在胡同“散步”时,作家常常想起一堵堵墙:碎砖头垒砌的墙,紧挨同窗好友L的家,重构起冬天的风声、夏天的蝉鸣,太阳和星空的交替,流动不居的友谊;插满碎玻璃碴儿的红砖短墙下,曾经有一群活泼爱运动的孩子,把足球踢进墙内人家的热锅里,抱头鼠窜的独特经历成为童年时光的点缀。幼儿园的灰墙是一种严酷的信号,阻挡了抗拒上学的幼童退步回家……
史铁生不仅致力于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开掘,还致力于对广阔而平凡的自然生活的刻画,洋溢着对土地和百姓的耿耿深情。有朝一日,当我们坐在“地坛的海”边看书,当我们在北海公园观赏秋菊,当我们抚摸青灰色的砖石时,多年前的风仍然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穿行,史铁生笔下的北京怎么不是另一种永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