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读书频道

首页 >> 资讯 >> 正文

走进四大名著的“天文厅”(序与跋)

发稿时间:2025-04-12 15:18:00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四大名著中的天文密码》:王玉民著;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经典是挖不尽的文化宝藏。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物,但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们对经典也应作如是观。中国古代文学典籍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被公认为“四大名著”。这四部经典,除了为我们塑造了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曲折有趣的故事,还全方位地、具体地、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读者稍稍用心,就可以从中读出感兴趣的知识。可以说,只要带着某种准备去阅读,几乎所有行业、专业、领域的人都可以从中感到“同频”和“共鸣”。

  从书名可以看出,本书是从“天文”角度来欣赏四大名著的。为什么选择天文?因为传统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有机整体,中国传统科技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则是中国传统科技的“首席”,其重要性是非常突出的。

  四大名著中天文的内容非常之多。从《水浒传》的“忠义堂石碣受天文”到《三国演义》的“五丈原诸葛禳星”,从《红楼梦》的“女娲氏炼石补天”到《西游记》的“二十八宿下界”,与天文相关的内容俯拾即是。

  读者朋友可能会问,怎么上面举的几个例子有点不像天文学?这是因为,中国古代天文学与现代天文学本来就有重大区别。在“天人合一”宇宙观中,古人认为“天道”与“人事”是相通的,宇宙与人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天文”与“人文”是分不开的。观测星体、探索宇宙奥秘实际是现代天文学的任务,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任务,不是置身事外、无忧无虑地观测,而是要通过观察天空的变化来“昭示天命”,预测人间特别是皇家的事务。当然,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也探索宇宙奥秘,比如,通过观测日月星象变化,制定历法指导农业活动,推测天地构造,建立宇宙模型等,但这些都是在“天人合一”观念的框架里进行的。

  中国古代的天文台不是“科研机构”,天文学家都是朝廷官员。只有通过天文观测,古人才能了解到“天意”是什么。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天文学,从这样的角度入手,才能得知这些天文知识的真相,其中很多是需要我们破译和解析的,所以在本书的书名中,我们称其为“天文密码”。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位置就是这么特殊,它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民俗、百姓日常生活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四大名著中才会有这么多的天文知识,对比一下,现代的许多文学名著,无论中国的还是西方的,天文知识极少,就可以理解了。

  因此,笔者愿充当一回导游,带领读者到四大名著这座博物馆的“天文厅”做一番细致的游赏。你会发现,这座充满神秘气息的殿堂,曲径通幽,引人入胜,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这本书主要选取贴近现代天文学的、生动有趣的、有故事的天文知识介绍给大家,尽量做到系统完整。对中国古代天文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借机从这个角度把四大名著再读一遍,这样不但会对中国古代天文知识有一些感性的、系统的认识,也会对四大名著方方面面的内容有更深入、更新的理解。

  (作者为北京古观象台研究员。此文为《四大名著中的天文密码》一书前言,本版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11日 20 版)

责任编辑:李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