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就想得到你的爱》中纯真炙热的爱情故事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冲击。掩卷深思,小说以杭州的繁华与新州窑平站的荒凉为双重视角,编织了一幅跨越城乡、代际与职业的生动图景。作家通过塑造刘沂生、陈华云、祁珍、许泉等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将铁路基层工作者平凡生活中的细微感动与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熔铸成了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现实主义力作,而刘沂生与陈华云等年青人的情感缠绵,分明是一曲“枕木”与“石子”的爱情故事。
“枕木”与“石子”的爱情故事来源于作家立足铁路的热爱与构思。《就想得到你的爱》最初灵感源于作者在铁路线路所的日常观察——行车室窗外的公路上奔驰的汽车、草垛场里晒太阳的小鸡、青年男女的偶遇,这些看似琐碎的片段在作家笔下凝结成“刘沂生”与“陈华云”两个核心人物。刘沂生如一粒石子一样,默默奉献于偏远小站,默默成了一代铁路工人的精神缩影;陈华云则是一根枕木,这个被作者虚构的农村少女以“爱情”为跳板试图冲破命运枷锁。他们的故事不仅承载着个体对理想的追寻,更折射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碰撞、价值观更迭的深层矛盾。
“枕木”与“石子”的爱情故事离不开“水”的滋润与营养,这“水”就是“生活的土壤”、就是铁路基层单位:从调车组师傅的意外身亡,到线路所职工骑摩托车穿越郊区的艰辛……作家亲身经历的这些“水”赋予了《就想得到你的爱》强烈的真实质感。作者以铁路基层工作者的生活为主线,描绘了铁路人的奉献与情感纠葛,这些人物群像立体鲜活:敢爱敢恨却屡遭情伤的任有键、泼辣任性的城市姑娘祁珍、倔强的小站站长任学庭、精神矍铄的老华侨陈之也……他们如同铁道边的青石子,看似微不足道,聚合却筑成支撑时代列车疾驰的路基。
“枕木”与“石子”的爱情故事既有大都市的时代气息,也有偏远小地方的质朴厚实,更是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加速突围的生命轨迹。耿丰年通过细腻笔触展现铁路职工群体的生存状态:9人编制的线路所、数百页未刊的手稿、被戏称为“新时代飞虎队”的调车工……这些细节构建起独特的铁路文化景观。而杭州都市的时尚气息与窑平站的质朴荒凉形成张力,使爱情、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更具戏剧性。陈华云这根“枕木”变身大时代中的一粒“石子”尤其耐人寻味,她以高考落榜生的身份,用“小心眼”的爱情策略争取升学机会,既引发道德争议,又唤起深切同情。作家坚持赋予她充满阳光的结局,与文友为小说续写的悲情版本形成鲜明对照,这种创作立场的分歧恰恰印证了现实生活的多义性。
“枕木”与“石子”的爱情故事不单单与年轻人有关,老中青的共同织造才是铁路基层单位的真情实感。书中老一辈人物如铁路局副局长叶海等,与新锐青年形成代际对话,共同诠释了铁路大“提速”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代际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耿丰年曾经坦言创作观的蜕变——从“写小说就是编故事”到领悟“语言艺术与文学性”的重要性,这种认知升华体现在作品对生活肌理的精准捕捉:公交车间隔时间带来的通勤困境、补写《铁道游击队》残卷的文学启蒙、与值班伙计闲聊时迸发的灵感……这些碎片最终汇聚成时代的洪流。
“枕木”与“石子”的爱情故事映衬了作者的深厚积淀。耿丰年以笔为轨,用30万字铺就的不仅是虚构人物的命运轨迹,更是中国铁路人集体记忆的文学存档。小说中反复出现的“路基”意象,既是对基层劳动者的礼赞,也暗喻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那些散落在铁道边的故事,终将在作家的文字中紧密相拥,成为承载时代列车的坚实力量。它的价值不仅仅是精彩的故事编织,更为普通劳动者树立了一座文学丰碑,让那些在提速时代被遗忘的“枕木”与“石子”发出了自己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