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文化简史》既展示了中国文化灿烂的整体风貌,又捕捉到历史进程中的细支细节——
一幅简约精要的中国古代文化导览图
黄善卓
《中国文化简史》 冯天瑜 周积明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在人类文明史中,“中国文化是世界仅见的延绵不绝、高峰迭起的文化系统”。经过长久的历史积淀,中国文化光辉灿烂且博大厚重,要撰写一部有关中国文化的简史其实并不简单。由冯天瑜、周积明合著的《中国文化简史》,面对中国古代文化,通过梳理其发展源流,叙述其卓异成就,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简约而精要的中国古代文化导览图,尤见作者厚积薄发的深厚学养,以及钩玄提要的治史功夫。
中国文化来源是多根系的
梁启超说,“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中国文化正是反映中华民族特质的一面明镜。在本书前半部分,作者从宏观视角探讨中国文化的生成机制,分析其得以滋生发展的内外环境,以及在世界文化史中呈现出的独特面貌。
作者指出,“中国文化的来源是多元、多根系的”,其中不仅有内部多民族文化的渗透融合,还有博采外域之后的更新与进化,体现了一种“纳细流于巨川”的强大包容性。自内而说,古老的华夏族从远古时期就与周边异族彼此吸收文化成分,又经过历史上的数次民族大融合,才形成今天源远流长、仪态万千的中华文化,作者将之称为“一个巨大的复合体”。自外而说,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中国文化以外来文化作补充,使整个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例如佛教文化的输入与改造,西洋学术的研习与影响等。但是这种包容是在不断磨合中进行的,也曾面临开放的文化观与中国文化本位观的论战,并且这样的论战在历史上一再出现,从战国“胡服骑射”的论争到晚清“洋务运动”的推进,都是典型的案例。正如鲁迅所说,“国民精神之发扬,与世界识见之广博有所属。”揆诸中国文化史,交流与融合才是主流的趋势。
民族文化特质源于民族生活土壤
作者提出,一个民族文化的特质,是从深厚的民族生活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作者从地理环境、经济形态、社会结构等方面进行深度剖析,认为半封闭的温带大陆型社会环境、农业型自然经济,以及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是中国文化得以滋生和发展的土壤。首先,半封闭的环境使中国文化获得比较完备的“隔绝机制”,即便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能够始终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实现长久的延续。而农业型自然经济,则派生出民族心理的务实精神和特有的经验理性。相比于其他很多国家和民族的宗教狂热,中国文化中世俗的、入世的思想始终占据主流。而长期以来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和文化,例如中国人对亲缘的重视,对祖先的膜拜,对传统的尊重。作者对中国文化生成、发展机制的精要分析,以及独特风貌的描述,就像一幅生动的文化历史大写意,虽笔法简约却精准传神。
充盈文化自信与文化自省
中国古代文化庞大且驳杂,文化史的书写很容易陷入“博而不专”的窠臼之中。本书的撰述中,作者不仅能综合分析中国文化的宏观气象,也熟稔各个文化门类丰富多元的形态特点,可谓“博而且专”。在本书的后半部分,作者像打开一个万花筒,分门别类地呈现中国古代文化的卓异成就,并且根据不同的门类特色,采用不同的叙述方式。
例如在文学史部分,作者以历代代表文体为区隔,遴选一些经典的作家作品,进行“列举式”的评论分析。面对群星璀璨的作家群体和浩如烟海的文学典籍,虽然难免有遗珠之憾,却也足以呈现“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盛况。在艺术史中,作者每能抓住各个艺术类别的特点,呈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风貌,例如绘画中的以“神似”取胜,建筑中的和谐成趣。作者对艺术史的描述,也采用了生动的艺术语言。在对园林建筑的书写中,那些描绘圆明园、颐和园等代表建筑的文字,像一段段优美的园林游记,读来让人神往。中国史学家向来注重“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书中有关中国“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的叙写尤为精彩,从历代选官制度的迁变,到科举制度的兴衰,再到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逻辑脉络清晰,叙述不蔓不枝,可为简史写作的范本。
在这部文化简史的写作中,还充盈着作者高度的文化自信,以及深刻的文化自省。在历史上,中国文化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中国不仅有推动人类历史进程发生革命性作用的“四大发明”,在数学、天文学等多方面也长期走在世界前列。本书中,“领先”是一个高频出现的词汇,它凝注了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骄傲与自信。但作者在饱含民族自信的叙述中,还有理智的文化自省。例如,在科技史中,作者指出“实用型”与“经验型”导致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局限性,这种局限在数学领域中尤为明显,作者认为14世纪之后中国数学停滞不前,与其自身的短缺直接相关。鉴往而知来,认识到缺陷才能够寻求更好的发展,今日中国科技创新日益勃兴的进程,也是一个不断总结经验、砥砺前行的过程。
本书虽主要针对中国古代文化,但在结语部分作者更深入分析了“中国近代文化从挫折中崛起”的悲壮历史,从千年不衰到衰而复盛,这些经验的总结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改造,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镜鉴。(作者为书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