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读书频道

首页 >> 资讯 >> 正文

传统服饰主题图书:尽显中华服章之美

发稿时间:2025-05-15 09:58:00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年来,影视剧《清平乐》中的服饰成为网络热门话题,受到年轻人追捧;舞剧《孔子》中演员衣袂翩翩,圈粉观众;《国家宝藏》《衣尚中国》等节目以服饰为媒,解读传统服饰文化;国产服装品牌的新品设计,融合中国传统色彩、非遗编织技艺,登上国际秀场……从博物馆到街头巷尾,从荧屏前到网络空间,传统服饰绽放异彩。

  而在出版领域,传统服饰主题图书也是琳琅满目。从典章礼制到生活风尚,这类图书或专业学术,或科普大众,以多元视角钩沉华服之美,成为传承文化基因的一条纽带。

  服饰史以新面貌出圈

  近年来,传递中国服饰文化、引发大众情感共鸣的主题图书层出不穷。其中服饰史类图书具有遵循历史脉络,空间视野阔大,折射社会文化,文献体系性强的特点。左丘萌编著、末春绘图的《中国妆束:大唐女儿行》(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序言中提到,有感于一些热播影视剧对唐朝女子浪漫化、理想化的想象,本书尝试以考古发掘所见唐代文物为基础,对照传世史料、出土文献中的记载,“解读当时真实的女性妆束时尚”。该书融文物研究与服饰复原于一体,上溯至隋、下及五代,再现了唐代社会的装束造型及其背后的时代审美风尚。从史实出发的写作初衷,意在正本清源,避免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被误导。此外,该书章节名“绮罗”“琳琅”“髻鬟”“粉黛”等均为两字,简短易懂,复古又含诗意;全书插图赏心悦目,仿佛有置身博物馆之感。

  华梅的《极简中国服装史》(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后已印刷多次,广受欢迎。作为一位长期致力于传统服饰研究的学者,华梅曾出版《中国服装史》,被纳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近著《极简中国服装史》是2023年度“中国好书”,该书在目录中分别用4个字,对不同时代的服饰文化特色进行概括,如“雄浑敦厚——秦汉服装”“婉约飘逸——魏晋南北朝服装”等,读者一览便可对各时期服饰的特点有基本的印象。该书去芜存菁,深入挖掘中国服装发展进程,探讨了服装的形制、色彩、衣料、等级制度以及服饰变迁的原因与规律等。

  曹喆的《汉服》(中华书局),封面如同古代贵族与官员服装底摆平展之一角,纹样形似海水江崖纹。该书起始便是“汉服今朝”,后从“汉服时尚”“现代汉服”等角度切入,将传统服饰文化置于当下潮流之中,内容包括汉服的风格与历史、面料纹章、汉服配饰等,在“雅俗故事”“汉服穿法”部分,特别讲解了汉服穿着的先后顺序是内衣(中衣)、上衣、裙(裤)、衣带、外衣(袍、衫),代入感强。书中还清晰标明汉服裁剪示意图,堪称一本汉服制作及穿着的实用指南。该书第四部分介绍了具有象征意义的“石榴纹”“葫芦纹”“连年有余”等传统纹样,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观念和情趣传递开来。

  色彩书拓宽研究维度

  中国传统色彩以五色观、五行五色等理论为基础,形成一套中国独有的色彩体系。中国传统色彩深谙自然物候之理,观于自然、取自自然,对应五行、辨证调和,标识等级、规训伦理。中国传统色彩与服饰在身份、染色织造、面料图案、审美情感、文化传承方面形成互文共生关系,很多中国传统色彩类图书也会涉猎传统服饰文化。如入选“中国好书”月度榜单的《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中信出版社),该书作者郭浩、李健明在“春色季语”等4章中以故宫文物为依托,介绍了“雪灰色缎绣花蝶纹帽带”“珊瑚嵌珠镯”“铜镀金镶料珠虫叶头花”“金镶珠石兰花蝈蝈簪”等清代佩饰的色彩与季节变换的紧密关系,使读者了解到配饰用色与自然节律之间的呼应。

  曾启雄的《绝色:中国人的色彩美学》(译林出版社)从中国传统色彩的发展入手,借助光谱检测、田野笔记,在传说与史实、技术与美学的兼顾中,勾勒出中国色彩从自然认知到伦理建构、从物质革命到艺术升华的演化图谱。从朱砂的矿物辉光、蓼蓝的植物呼吸到胭脂虫的生命血色,读者读后既可明晰传统色从何而来,又可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书中讲到古人染制深色衣物的技艺,分析唐诗中色彩表达的凝练美感,剖析黄色如何演变为权力符号等,妙趣横生。

  郭廉夫、郭渊的《中国色彩简史》(重庆大学出版社)围绕中国色彩史展开,多个章节涉及传统服装工艺和服饰色彩,包括秦汉丝绸提花与金线制作,隋唐染花与碱剂印花,五代两宋彩纬显花的缂丝,明清织物染色和丝绸织花等,让读者感知到传统服饰形制与色彩的相得益彰。该书在“色彩的伦理规范”部分,展现了服饰色彩与礼乐文明的关联,如服色礼制背后的政治、伦理、哲学、审美逻辑,为国潮品牌设计又添一份参考资料。

  在染色方面,肖劲蓉、叶永敏的《岭南纺织服饰品植物染》(中国纺织出版社)列举多个应用植物染的服装设计系列作品,从灵感来源到具体实验,再到成衣展示,步骤完整。该书还介绍了植物染原材料可以取自石榴、牛油果、橙子、桑葚、番茄、紫甘蓝等常见果蔬,传授了如何用植物染制作文创和实用性的杯垫、手袋等日用品,提倡环保。与之相比,黄赞雄、赵翰生的《中国古代纺织印染工程技术史》(山西教育出版社)辐射面更大,论述了中国自史前至近代数千年纺织生产和工艺技术的发展历程。书中以历史文献、出土文物及今人研究成果为依据,不仅对中国古代纺织技术考镜源流,联缀前后,勾画出其发展全貌,而且对各个历史时期纺织工艺技术的重要发明及其深远影响也作了重点论述。

  图像书与服饰互证

  一些跨学科著作,从图像切入传统服饰,打开了传统服饰文化研究的新空间。结合艺术史、图像学、符号学、考古学和社会学研究方法,这些著作实现了图物互证。巫鸿的《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聚焦战国到明清各历史阶段的女性主题绘画,围绕画作中的“女性空间”还原古代生活场景,结合时代背景等因素剖析图像中的女性服饰,体现出整体性的研究思路。陈平原的《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曾获文津图书奖,该书将传统服饰纳入新闻叙事与知识传播中进行考察,书中配以上百张官服、民服历史图片,以“图像化记录”再现服饰文物细节,涉及服饰文化传播、社会时尚启蒙和纺织技术变革等多重学术命题,兼具新闻史、绘画史、文化史方面的意义。

  谈及服饰图像的集大成之作,不可忽视高春明的《中国历代服饰文物图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该书入选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共6册,按时代划分为9部分,是历代服饰文物的大型图典。图典从出土或传世的服饰实物以及历代名画、陶俑、玉雕、石刻、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瓷器、牙骨雕、金属器、竹木、拓片、刻本插图、纺织品中选收近2000件文物,蔚为大观。该书还对服饰结构、形制特点、穿着方式、典章制度、禁忌礼俗以及沿革变迁等做出简要综述,从美学维度呈现东方审美。高春明的另一本《中国服饰名物考》(上海文化出版社),附有1500多幅文物线描图、120多幅文物彩照。全书分发饰考、服饰考、腰饰考、足饰考等10编,横向囊括服饰文化的各个方面,纵向考释从上古时期至20世纪40年代长达8000年中国社会各地区、各阶层、各色人等的服饰形制。

  此外,蔡琴的《她们:中国古代女子图鉴》(上海书画出版社)也值得一提。该书是2023年度“中国好书”。作为一本中国古代女性艺术读物,其编写依托浙江省博物馆“丽人行:中国古代女子图像展”,从中国古代女子形象的变迁、女子妆容打扮、女子生活活动空间、女子才情技能、女子书画创作5方面,借助图像透视女性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嬗变。

  借助传统服饰热的东风,《中国服装史》《极简中国服装史》等多次印刷,《中国妆束:大唐女儿行》《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汉服》等被央视《读书》栏目推荐,《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中国色彩简史》等书籍内容被转化为短视频、插画、表情包,在社交媒体被二次传播,为大众了解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提供了契机。

  挖掘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出版人的担当。中华服饰文化源远流长,相关主题图书重现了“冠袍带履”的物质形态,传递出“垂衣裳而天下治”的智慧,普及“越罗衫袂迎春风”的生活美学,为传统服饰文化注入活力,也为当代人架起传承中华美学和文化的桥梁。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张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