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读书频道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呈现生活运转的朴素哲学

发稿时间:2025-05-21 14:48:00 来源: 光明日报

   【近作速览】

   刘皓的短篇小说《按摩》借幼童“我”之手,展开一幅三口之家因“按摩”而起风波的生活画卷。“我”的父亲复员后,先是寻的生计方式不合规,后又轻信朋友口中的商机,献出家庭的全部积蓄,还搭上母亲的陪嫁手表,家中因此负债。父亲外出务工期间,母亲自学按摩小有所成,成为邻里间口耳相传的“按摩师”。对“按摩”的想象成为父母间矛盾的引线。僵持之时,“我”从作文书中抄来的“理想父亲”,成为风波平息的关键。

   作品语言生动温馨又富于童趣。比如“煤炭吓得沙沙响,撑开帆布往下跳”;拔火罐用的罐头瓶“溺水似的撑着白肚皮”,母亲“垫着毛巾,一只只救出”;父亲的“呼噜声在床板之间来回撞了一上午”……鲜活涟漪隐现于字里行间。

   尤其是小说等比例还原了传统中国家庭的运行模式,也为当代年轻人眼中的父辈画像。父亲刚硬守旧,困顿中常常缅怀昔日荣光,橱柜“供着”的大合照,床底箱里珍藏着的立功表彰,是他自尊心的显现,也是对家庭地位的宣告。连“平城郊区”都没去过的母亲,对家庭事务鲜有话语权,但她坚强隐忍、讷言敏行。父母几回合的斗争流转于斗室之间,小小餐桌也成为气势消长的“战场”。父亲得意时,会把饭桌上“余下莜面拢进碗里”,失意时“不敢动碗筷”。母亲学会按摩后,宣告自己“爱吃火腿肠”,是家庭话语权的降临,也是合法劳动赋予母亲的自信自爱。

   小说中的“我”被父亲划归至母亲的阵营,也暗示着作者的价值判断。时刻在家里游荡的“我”,被父亲架成桥梁——《我的父亲》的作文,成为父亲低头的台阶,他只好沉默地让步。父亲出力,母亲出物,合作修缮家庭的链条,生活得以重新周转。在消长与进退间的微妙平衡,是生活得以正常运转的朴素哲学,这一直在被千万个普通家庭印证与实践。

   (作者:李 璐,系《青年文学》杂志编辑)

责任编辑: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