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诗经》文本的痕迹
全书以传世《诗经》文本为主,参证清人学术成果,兼取出土安大简、阜阳简、上博简、海昏侯简和熹平石经《鲁诗》残石所作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面向:从古史追踪诗旨的脉络和演变,从异文探索《诗经》文本与四家诗异同,从竹简和石经残石复原《诗经》篇章的顺序,从石经残文和竹简目录探索诗派的不同,从孔门传诗形式纠正上博简《孔子诗论》的定名。书中每篇都指向一个不同的研究路径,是作者在长期研究先秦经传演变形态和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对《诗经》文本的思考。
解读《春秋》微言大义
《春秋》在中国古代长期被尊为政治哲学的至高圣典,并被认为是唯一由孔子亲手编撰的儒家经典。但《春秋》以微言大义暗藏褒贬,是非常费解的,尤其是经过历代经学家的解读变得越来越芜杂。那么《春秋》以及相关经典是如何在两千年专制社会中发挥实际作用,甚至呼风唤雨的?一贯被当作中国精神的春秋大义,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存在?本书从唐朝一桩谋杀案讲起,通过大量生动的历史案例,运用翔实考据和缜密逻辑,一层层揭示了《春秋》《论语》等中国传统经典的演变路径。
溯源千年法兰西美食精髓
很难说清法餐到底源自何人之手,因为法兰西美食史是一席流动的盛宴,甜香之中掺杂丝丝辛辣之味:高水平的技艺和服务贯穿始终,烹饪流派间的论战、巴黎美食与地方美食的角逐、市井美味的竞争、对美食评论家的质疑等也不断推动法式烹饪引领时代的品位。作者不满足于呈现一份菜谱或菜品清单,他援引中世纪以来的烹饪专著、宅邸财产清单、建筑图纸、绘画作品等,尝试展现法兰西美食的方方面面,参透法式烹饪背后的物质与精神世界。无论如何,并非我们选择了法餐,而是一群人跨越数个世纪将它送到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