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祝弟在《文学创作新气象:媒介参与和深度追求》一文中提出文学活动应在“作品”“世界”“作家”“读者”四个要素之外,加入“媒介”因素。媒介的确是当下文学创作必须面对的因素,但新媒介在挑战我们理解作品、世界、作家和读者的旧有经验同时,对文学产生哪些深层价值和意义呢?这一问题似乎并未得到有效回答。
当下,新媒介引发的文学生产方式、主体内容、传播方式和社交方式的转变,呈现出一种总体性特征。它既是当今社会数字化、资本化、市场化的结果,也是文学基于自身传统产生的现代性诉求的集中显现。所以,我们在阐释文学变革的新媒介机制时,要秉持文学的历史化与当代性并存且同行的总体性变革观念,发现当下文学的新趋向,发现文学新样态中蕴含的综合性、多层次性和动态性。那么,是否有一个统摄性话题,可以把这些古老和时尚的话题全部囊括起来,既可以看清中国新文学的历史来路,也可以理顺文学变革的媒介脉络?
我认为“文学大众化”是较为恰切的话题之一。因为百年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文学大众化”讨论,而且都集中在“文学的大众主体”“文学的形式与内容”“文学的普及与提高”等关涉文学审美本体问题层面上。“文学大众化”具有总体性特征和统摄性特点。纸质媒介、影视媒介、网络媒介、社交媒介和数字媒介等都在影响“文学大众化”的发生和演变。因此“文学大众化”可以把文学变革的几种机制有效整合起来,发现当下文学现场的变量和常态。
新媒介的出现,让文学的主体发生深刻变化,创作不再是专属于“专业作家”的事。普通人如果有表达的欲望,有书写的基本素养,只要手持移动终端,注册新媒介账号,就可以进行文学创作。更为关键的是,文学作品主题、内容、人物和语言等,都由大众根据自身生活和情感经验完成。可以说,文学借助新媒介,表达大众的主体意识和普遍的切身感受,产生多种文学新样态。这些新媒介文学及其彰显出来的大众化特征,已然超出“文学大众化”经验的旧有框架。
当下,新媒介影响文学大众化发展进程呈现出几个明显特征。一是普遍性,即文学利用新媒介,使文学创作主体不再局限于某个特定群体,降低了文学创作的身份门槛,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社交媒介进行文学创作。二是自发性,即文学通过新媒介,充分调动大众的创作积极性。三是常态性,即大众通过新媒介记录现实生活,成为每天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文学创作成为常态。这些特征表明,文学借助新媒介重建了文学创作主体。在新媒介的加持下,大众的日常生活、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念可以顺畅表达,也更容易受到关注,传播得更为广泛,引发更强的共情。这些可能未经任何专业写作训练的大众,在新媒介中讲述家庭、工作、教育、医疗、养老等大家广为关心的话题。他们的写作真实呈现出普遍的生活经验、情感结构、价值观念和文化趋向。
借助新媒介,大众也真正成为文学创作的主体。这与以往文学大众主体的建构经验有明显区别。在数字媒介出现之前,大众成为文学主体的前提是,作家要首先调整和重建自身文化经验。赵树理之所以成为“文学大众化”的代表,是因为他长期浸润在乡村社会之中,有着丰富的乡村生活经验,对农民的精神世界有着深入了解,能够发现乡村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充分利用地方文艺形式进行表述。换言之,赵树理在处理“文学大众化”问题时,他的知识分子身份及其现代思想,能够很顺当地与乡村社会和农民世界贴合。他通过改造传统地方戏曲,建构符合农民审美习惯的新的文艺形式。“文学大众化”所提出的“形式与内容”“普及与提高”问题,在赵树理的作品中实现高度统一、相互交融。这是他的作品被大众广泛接受的根本原因。
缺乏一线生活经验的作家对“形式和内容”问题的理解容易出现偏差。例如简单认为,只要把快板、鼓书、秧歌等大众文艺形式引入文学创作,就能赋予文学作品大众形式,或者认为只要讲述大众及其周边故事就是文学的大众化。这个过程中,形式与内容的契合度、内容对形式的改造、形式对内容的重构等问题被忽略,甚至被有意隐藏起来。这种割裂状态无法达成“文学大众化”的根本目的。而且这些想法和实践没有把“形式与内容”和“普及与提高”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对“文学大众化”的理解简单固定在文学通过何种形式进行普及和提高上。这使“形式与内容”“普及与提高”问题,降格为“文学大众化”的技术路线和审美形式问题。
在新媒介语境下,“形式与内容”“普及与提高”融合统一的问题得到颇为有效的解答。比如,不少读书视频博主在重要视频平台解读文学经典,不再集中在文学审美的专业分析上,而是从大众面临的现实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出发,以网友易于接受的方式,发现文学经典中能为普通人提供精神慰藉的资源。例如有的读书视频博主以动画、图片、思维导图的形式,解读《红楼梦》《百年孤独》《沙丘》等文学经典,并将其中的历史、故事和人物等审美要素,与现实社会问题关联起来。尤其是对《百年孤独》的详尽分析,消除普通网友阅读这部小说的专业障碍,让这部晦涩难懂的小说变得通俗易懂,而且让普通网友进入小说更深的精神世界,获得丰富的精神滋养。读书博主在新媒介平台解读中外作家的经典作品,网友跟随他们一起阅读、重新思考,从中寻找现实问题和自我情绪的对应物。
总之,在新媒介造就的文学语境中,以及文学不断趋向大众的情势下,文学既呈现出新的大众形式和内容,也丰富了新的大众传播方式,更能展现出符合大众精神诉求的思想意义。这是文学主动选择的结果,也是新媒介提供的历史机遇。
(作者:杨丹丹,系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