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读书频道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如何构建创新教育生态——读《从创意到影响力》有感

发稿时间:2025-07-07 10:53: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MIT(麻省理工学院)持续产生巨大创业影响力绝非偶然,其根基在于“知行合一”的校园文化和“影响力驱动”的核心价值观,其动力则源于丰富开放的创新资源与教育、科研、产业“三驾马车”协同并进的强大机制。我们培养创新人才,不仅要关注学术成果和论文数量,更要关注他们对经济社会的实际贡献。培养学生的使命感,使其立志把科技成果应用于解决国家和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

  在数字经济与全球创新竞逐的时代,如何从校园创意走向社会影响力,是每一所追求卓越的大学必须回答的核心命题。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博导施亮星的著作《从创意到影响力:麻省理工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借鉴》(以下简称《从创意到影响力》),对此提供了不少洞见。笔者作为一线创业者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阅读此书后深感共鸣深受启发。

施亮星著《从创意到影响力》一书书影

  该书基于作者在MIT(麻省理工学院)的访学调研,以生动翔实的笔触描绘了世界一流高校尤其是MIT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由此折射出对中国高校的启示。书中既有对MIT创新文化与实践体系的深刻剖析,也为我国高校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和使命担当的未来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有益镜鉴。

  全书系统梳理了MIT在创新创业领域的历史脉络、生态构建、课程师资、实践项目及成果转化机制。例如,MIT如何通过跨学科课程设计、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以及高效的“实验室到市场”技术转移通道,构建起贯通教学、科研、实践及校内外资源的开放式创新生态。这一体系源源不断地孵化出卓越的创业成果和社会影响力。正如施亮星教授所揭示的,MIT持续产生巨大创业影响力绝非偶然,其根基在于“知行合一”的校园文化和“影响力驱动”的核心价值观,其动力则源于丰富开放的创新资源与教育、科研、产业“三驾马车”协同并进的强大机制。

  书中引用了大量数据和实例来印证MIT创新生态的卓越成效。比如,根据MIT官方统计,截至2014年,MIT校友创办的在营企业超过3万家,创造了约460万个就业岗位,产生了大约1.9万亿美元的年收入,这一数字在当时相当于全球第十大经济体的GDP规模,将大学的创造力直接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影响力。MIT第17任校长、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拉斐尔·莱夫曾指出,MIT那种“主动实干、追求做出有益于世界之事”的热情,使得学生的创造力和能量得到充分激发。这种以影响力为导向的创新文化,正是MIT等世界一流大学成功的秘诀之一。

  《从创意到影响力》一书梳理MIT成功经验,更深入思考了它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作者特别指出,MIT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于我国高校高质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搭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当前,中国正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学作为创新人才培养和知识富矿,理应走在改革前列。MIT的经验启示我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关键在于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将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全流程。

  近年来,我国众多高校已经开始行动起来。教育部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本科教学评估,“双创”课程、创业大赛遍地开花。但本书提醒我们,真正的一流创新教育不只是开几门课、办几场比赛,而是要有体系化设计,从理念到制度进行全面变革。比如,MIT的经验表明创业教育需要“顶层设计+一线实践”双轮驱动:既要有学校战略层面的规划和资源投入,也要有学院、导师在教学一线的具体探索,二者缺一不可。在这方面,本书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思路,包括如何建设跨学科的创新课程体系、怎样搭建从校园到社会的成果转化桥梁、如何平衡学术研究与创业实践的关系,等等。这些经验对正致力于新工科建设和“双一流”建设的中国高校来说,尤为宝贵。

  本书强调的“影响力驱动”理念,对我国高校也具有启发意义。我们培养创新人才,不仅要关注学术成果和论文数量,更要关注他们对经济社会的实际贡献。培养学生的使命感,使其立志把科技成果应用于解决国家和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正如MIT的校训“知与行”所蕴含的精神那样,教育的目的在于将知识转化为实践,以服务社会。这一点对中国高校同样适用,我们应当引导学生胸怀家国天下,将个人创意融入时代发展洪流。

  《从创意到影响力》为本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思考,当然,从创意到影响力,是一个充满艰辛又激动人心的蝶变过程。这本书之所以能引发强烈共鸣,正在于它向我们展示了这蝶变背后的教育力量。只要我们始终坚守教育报国初心,不断吸收世界最先进的理念并结合本土实践大胆创新,中国高校一定能培养出源源不断的高水平创新人才,涌现出更多改变世界的创新力量。年轻一代必将以全球视野和深沉使命感,在应对和解决人类共同挑战的征程中大显身手,绽放出属于中国创造的璀璨光芒!

  (作者系天津大学宣怀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张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