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吴蕴聪)近日,“往事犹可追:重构父辈与启蒙自我——《生活启蒙》新书发布会”在上海思南文学之家举办。
本次活动是上海书展活动之一,由思南公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联合举办,诗人、小说家、《生活启蒙》作者刘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评论家、作家项静,作家三三在对往事的追寻与重构中,完成了代际对话,深入开掘了作品关于自我启蒙与新生的内涵。
《生活启蒙》的故事围绕女主人公丛牧之对父母过去经历的多次回忆与追寻展开。由于童年的心理创伤,已结婚生子的丛牧之意外获得父亲的遗物——一本日记后,决定探寻父亲失踪的原因。身为纪录片导演的丛牧之对父亲在日记中记述的经历进行了文学性的拼贴。在对父亲的一生“再创造”的过程中,她体味着父亲内心细腻而隐秘的情感波澜。父亲那追求自由、大胆开拓的性格及其与母亲、与齐齐格人生经历中的巧合与必然,与丛牧之的家庭生活产生了某种微妙而又相通的链接。笔下的父亲再次“死亡”后,丛牧之从父亲身上汲取到了面向未来生活的勇气,让家人间的隔膜与背叛融入了时间的长河,勇敢奔赴未来。
关于长篇小说的创作,刘汀认为:“对于长篇的想象和设定,包含着这一代作家如何从整体上去理解我们的世界和时代,这是考验一个作者世界观、价值观和认识论的问题。”他把长篇小说的创作比作“淘金子”的过程——一个作家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就是金沙粒,至于怎么“淘”,就考验一个作家的技术和功夫。在“淘金子”的过程中,长篇小说从整体性上完成了对世界最精准且幽深的把握,具有了不可替代性,长篇小说的写作也就有了价值和意义。
有深度的小说不一定要通过厚度来凸显和传达其内涵,这是三三对长篇小说篇幅的看法。“我喜欢有厚度和深度的东西,这种厚度不仅仅在于篇幅有多长。对于一部长篇小说来说,语言和情节都是有分量的,它的分量会分摊到每一个元素当中。”
韩敬群引用苏轼所说的“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得不止”来表达自己对于长篇小说长度的看法。他认为,长篇小说的篇幅应根据小说的主题与内容决定,该长的长,该短的短,而不是必须达到多么浩大的篇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