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丹萍)近日,“未来学·中国式答案:如何用教育赢得明天?”主题活动在上海图书馆举办。本次活动以澳大利亚未来学家珍妮弗 M.吉德利所著的《未来》中英双语版推出为契机,来自未来学与教育学领域的多位专家汇聚一堂,解析未来学的基本理念与实践路径,共同探讨中国教育应对未来变革的可能方向。
活动现场。活动方供图
《未来》为牛津大学出版社“牛津通识读本”系列丛书。该系列涵盖社会、经济、科学、政治、文学、艺术等多元领域,自2008年由译林出版社引进至今,已累计推出150余个品种。《未来》系统梳理了过去3000年人类的未来观与相关研究理论,解析如何正确理解未来。
中国未来研究会首席顾问秦麟征认为,未来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时间维度的延续,是个体或群体对未来的看法、态度、信念与预期的总和,决定了人们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未来观能帮助教育跳出传统思维定式,重塑教育生态,以适应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变化。”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卜玉华从未来教育的角度进行探讨,认为这需要三大转型:从“教什么”转向“学会学习”,从“标准答案”转向“提出好问题”,从“知识消费”转向“知识创造”。
《未来》书封。活动方供图
未来学家俱乐部联合发起人、未事咨询联合创始人胡镔分享了未来学落地教育的实践经验。他带领上海的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高一学生以“循环经济”为主题,解决校园食物浪费问题;他推动“无围墙学校”试点计划,倡导“跨学科认知融合、知识转化为行动、激发个体主体性”的教育理念。“未来不是预测出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在他看来,未来学的本质是“行动科学”,要让每个人都成为未来的定义者,而非追随者。
本次活动由译林出版社、未来学家俱乐部、上海图书馆阅读推广品牌“上图发布”和《竞争情报》杂志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