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读书频道

首页 >> 资讯 >> 正文

一部二十世纪中国史,也是一部民族奋斗史(书里书外)

发稿时间:2025-09-12 10:22:00 来源: 人民日报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增订版):金冲及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家父金冲及先生是在2005年他75岁离休后开始动笔写作《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的。

  从他的个人经历看,还真是一名非常适合这一题目的作者。他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者。上世纪50年代初,他从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留校,就开始讲授近代史,长达12年之久。其间,他和老友胡绳武教授合写了《论清末的立宪运动》,还合作研究辛亥革命。四卷本《辛亥革命史稿》在1991年辛亥革命爆发80周年之际出版完成。

  80年代初,他调至中央文献研究室,负责编写《周恩来传》。其间,他系统查阅了中央档案馆保存的大量原始档案,陆续主编出版了《毛泽东传》《周恩来传》《刘少奇传》《朱德传》《陈云传》等一批传记。自90年代起,他又多次参与机要事务,承担中央文件的起草工作,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见证者。他的研究方向从晚清史、民国史一步步扩展到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

  家父在20世纪生活了整整70年,既是历史的研究者,也是历史的见证人。时常有朋友同他谈起一个话题,“当代人适合研究当代史吗?”他承认这种疑虑有一定的道理:某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决策和影响,时间相隔久些,对其演变会看得更清楚;方方面面的重要史料,不是当事人都能掌握的,要有时间的积累,不断地去发掘;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人们的认识也会不断深入和更新;而且,当代人写当代史难免会遇到一些禁忌。这些都是事实,他用一句话总结:当代人写当代史,总有他的时代局限性。但他又会反问一句,难道后人就没有局限性吗?他们也有他们的难处。

  一是,历史的演变过程,包括当时的时代氛围、习尚风俗、社会不同人群的心理变化、情感认知,未必都有档案资料如实记载。往往越是普遍存在而又习以为常的事情,越少有人专门记录。即使有详细的时人记载,或因记录者有意的曲笔,也不易为后人准确判断;二是,后人因生活环境相比历史现场有巨大变化,时常会用后见之明去理解判断前人的行为,这就容易产生误差。因此,后人研究前史,尽管少了束缚和忌讳,但又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容易有太多的主观臆断。这或许也是另一种“时代局限性”吧。

  他总是不断地自我提醒:把亲身经历过的时代、亲眼看到或直接听到的历史,经过认真理性的研究后写出来,实在是一种不可推脱的历史责任。世上没有什么“千古定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进步。

  于是,他凭借一己之力,博采众论,写出了《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用丰富的史实勾勒出20世纪中国历史的轮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采用“世纪史观”取代传统的“朝代史观”。20世纪中国历经多次政权、政体更替,以往史家多以“朝代史”为视角,将百年历史裁为数段;而在“世纪史”的视野下,晚清、民国、新中国既呈现各自不同的阶段性,又具有内在的历史延续性。他在书中提出20世纪的百年中国有“三次历史性巨变”:一次是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年封建君主专制;一次是新中国的成立,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一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写作中,他内心始终想着读者,不仅要清晰地描绘出历史进程,更要努力分析,使读者洞悉中华民族百年历程中哪一步走对了,哪一步走错了,并回答这中间的经验何在?教训何在?他在最后一章中总结道:“在不断探索中前进,是中华民族在二十世纪艰苦跋涉中的重要特点,也是正确理解这段历史中许多重大问题的关键。中国人民在民族民主革命中经历过不断的探索,在社会主义建设以至改革开放中同样经历过不断的探索。离开‘探索’这个重要特点,许多事情便很难正确理解。”

  家父常对我说:看看1900年的中国,首都北京被八国联军分为8个占领区,每区竖起一面侵略者的国旗,这是何等的屈辱!他从小生活在上海的租界,既受过洋人的欺负,也面对过日本侵略者的残酷统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只有亲身经历过近代屈辱历史的中国人,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那一刻翻身做主的自豪感,真正理解何为“换了人间”!所以他在动笔写作时,就在“前言”中开宗明义地写道:“一部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中,始终贯穿的鲜明主题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民族复兴史观”,可以说是贯穿全书的灵魂。

  他写这部书,就是想告诉后人“中国人在这一百年内到底是怎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在年近80高龄之际完成了百万多字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0年后他又接受邀请,担任《复兴文库》的总主编。这或许就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史学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吧。当然全书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不足之处,随着时间的延续,人们会从更多新的视角,作出新的解释。这同样是我们后继者的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