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宇宙奥德赛:宇宙起源》:王爽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6年前,清华大学出版社在深圳举办《宇宙奥德赛》系列新书发布会。中午吃饭的时候,我见到了一位我仰慕已久的同行前辈——《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的作者曹天元。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在国内图书市场的总销量,仅次于霍金的《时间简史》。相信有不少读者都和当年的我一样好奇:作为一个非物理学专业出身的科学爱好者,曹天元是怎么创作出这部科普大作的?
曹天元最大的秘诀是,用90%的时间和精力构思量子力学发现史的故事,用10%的时间和精力科普与之有关的科学知识。他还表示,如果反过来,只用10%的时间和精力讲故事,而用90%的时间和精力讲知识,这样的科普书一定会失败。
这番话让我醍醐灌顶。传统的科普书向来以传播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为己任,采用“知识驱动”的逻辑架构,并把知识放在整本书最核心的地位。但要是跳出科普书的“池塘”,放眼整个图书出版业的“海洋”,就会发现真正意义上的传世之作几乎全都在讲故事。原因非常简单,人类的天性就是爱听故事。
这本《宇宙奥德赛》第四部,是我用“故事驱动”取代“知识驱动”的一次努力。本书将从宇宙创生的时刻出发,在时间之河中顺流而下,一直旅行到宇宙诞生后的38万年,介绍关于宇宙起源3个最重要的主题:暴胀、宇宙大爆炸和宇宙微波背景。每个主题都包含10篇科普文章,共计30篇文章。
基于“故事驱动”的逻辑架构,本书详细介绍了宇宙学学派的两场“战争”。第一场“战争”主角是暴胀学派,通过讲述一个充满背叛和复仇的真实故事,介绍4位理论宇宙学家过去40年间的“龙争虎斗”。第二场“战争”主角是宇宙大爆炸学派,科普宇宙大爆炸理论如何被3次“打入冷宫”,又如何一步步登上科学神坛,进而呈现与之相关的6位著名科学家的传奇人生。
如果能借由这两幅徐徐展开的人类探索宇宙起源的历史画卷,让青少年朋友们对现代宇宙学产生兴趣,那将“善莫大焉”。
(作者为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副教授。此文为《宇宙奥德赛:宇宙起源》一书序言,本版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