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子倩)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当你趁着这一时间节点重新打量这些宫殿和建筑,可曾从建造的视角想过它的由来和背后的故事。
近日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作家龚静染所写《大明神木记》一书,便是将紫禁城的故事微观化,让历史故事的原点回到四川山岭的“神木”身上。

《大明神木记》封面。出版方供图
明朝永乐年间,西南深山中的千年楠木被冠以“神”名,成为皇权象征。百万巨木跨越险峰激流,北运千里,筑就紫禁城的辉煌,却也耗尽国力、撕裂山川,埋下帝国衰落的伏笔。
“神木”出自四川马湖府沐川长官司。《大明神木记》以“皇木”这一具体事物为贯穿全篇的线索,从永乐帝修建紫禁城的需求,到马湖府的原始森林资源,再到采木的艰辛、土司的兴衰、制度的变革,将自然地理、经济需求、政治斗争、社会文化融合,将一种新颖的“物史”写法带到读者面前。
现在位于四川省沐川县境内的“神木山”,经历了一场皇帝赐名、立碑建祠的神话制造。作者走访小凉山和大凉山多地,从军事古道联系到现代公路,从古蜀文明谈到族群融合,以非虚构笔法串联文献、传说与实地见闻,重现“神木叙事”背后的权力、欲望与自然之殇,试图还原历史现场。
书中最后落点在更具有可持续性的生态保护上。清朝中后期,皇木采办逐渐退出四川,其间有两百多年休养生息期,而森林茂盛的面貌也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到了民国初期,铁路建设开始兴起,由于铁轨枕木的大量需求,又让人想到了四川。
如今,当我们穿梭于檐角交错的故宫建筑间,请不要忘记从“皇木”到民木、商木中经历的巨大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