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171116173049.jpg
搜索

新闻热线:010-57380754  投稿邮箱

当前位置:首页 >> 书库 >> 社科 >> 正文

问学彼岸:美国大学实录

发稿时间:2020-02-10 15:59: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美国的教育,强调所谓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重在培养批判性的独立思考、时时刻刻的自我觉知、终身学习的基础以及获得幸福的能力。正如中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所说的:“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今天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单一模式,知识经济的创新、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网络远程教育的兴起、国际教育文化的交流都使得今天的教育模式更加多元化、系统化。各国对教育的投入和重视驱动了新一轮的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在国际化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之下,大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也发生了变化。面对多元的社会需求,很多国家的教育部门和主管机构已经逐渐意识到单一的专业培训模式或者以记忆、背诵和灌输为主的教育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思维、批判精神、责任意识的世界公民已经逐渐成为当今全球高等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在这种新的高等教育发展推动下,人才的培养理念、目标以及培养机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是未来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全球很多国家的高等教育乃至中等教育机构在教育体制、教材以及课程的改革过程中,开始打破传统的实用和专业教育格局,将通识教育作为必修的基础课程体系,而美国的高等教育在这一领域可以说是先走一步的实验者。

对于中国学生而言,赴美求学最早始于19世纪中期。随着历史的演进,中美关系的发展,教育的国际化和全球化,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走出国门,继续深造。今天,无论是漫步在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还是驻足在波士顿的哈佛大学图书馆前,很容易见到中国留学生的身影。中国留学生和学者以勤奋刻苦的努力和务实的态度为中西方教育文化层面的交流和学习搭建起桥梁。在美国从事学习和研究,了解美国的政治制度、社会历史和教育文化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的一种途径,也可以促进不同领域的对话和发展。

二十一世纪的全球社会是一个人才竞争的社会。如何培养和吸引高素质、高水平、高科技的创新型人才是各个国家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为此,美国前总统小布什于2006年1月31日在其国情咨文报告中公布了一项重要计划——《美国竞争力计划》(American Competitiveness Initiative,ACI),他提出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素养的人才,并称其为全球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由此,美国在STEM教育方面不断加大投入,鼓励学生主修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培养其科技理工素养。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国际学生留美发展,其移民政策也大力倾向于吸引STEM领域的优秀人才。

根据美国国际教育研究院(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资料,2016年国际学生(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在美国的人数达到1043839人,其中有328547名中国学生。随着教育的国际化和全球化、美国签证政策的开放,以及国内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给孩子提供海外的教育资源,留学生人数成倍增加,留学生年龄低龄化。此外,国际化的教育交流也给很多短期交流或者交换学生提供了拓宽国际视野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