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年读书

首页 >> 专题 >> 专题 >> 多彩非遗 相伴成长 >> 案例展示  >> 正文
“二十四节气”、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实践

责任编辑: 张诗莹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撰写时间: 2019-10-09 16:24:00

校本教材-《播种希望 校园中的半亩棉田》

  “半亩棉田”项目倡导自然与人文有机结合和连续性、综合性的非遗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校园中的半亩绿地,以“棉”为线索,以节气为时间轴,将棉花生长的自然教育与棉纺织技艺等人文教育贯穿,从种子播种到纺、织、染、缝、绣等一系列手工艺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和体验中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17年,该项目在北京首次开展行动,2018年春季发起京晋两地小学城乡互动合作的“乔堡棉田”行动,同年秋季发起清华附中8所小学全员参与、多地联动的棉创非遗交流活动。2018年,《播种希望——校园中的半亩棉田》出版,逐步形成了具有专业性、多样性和多方参与性的非遗校本课程。目前,本项主题性活动已在全国7个省份的城乡中小学校开展,逐渐成为一项具有全国辐射效应的“非遗进校园”品牌项目。 

  非遗项目介绍: 

  农历二十四节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统称为节气。 

  传统棉纺织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我国传统纺织技艺历史悠久,自7世纪棉花从印度传入后,中国纺织业即由麻纺转为棉纺。到元代,在黄道婆纺织技术改革的影响下,各地的纺织业逐步发展兴盛起来,用土布裁制的衣被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各地的传统棉纺织技艺虽在工序、技法、纹案、色彩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地方特色,但都拥有着制作过程复杂、图案精美、特色鲜明等共同点。 

  案例点评: 

  案例将自然与人文、农业与文化、高校与中小学紧密结合,以棉花为主线,串联二十四节气、棉纺织技艺,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教育课程体系,系统性强,学生参与度高,开展范围较广,具有典型性和可借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