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我国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分级”与“分轨”运行协同机制及政策创新研究》深入探讨了我国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在“分级”与“分轨”框架下的运行协同机制。书中内容覆盖了融资担保体系的历史背景、现状分析、政策发展路径等多个方面,着重研究了政策性融资担保在不同地区、不同轨道的协同作用及创新措施。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和数据支持,展示了“分级”与“分轨”机制在政策性担保体系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如何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优化和调整该体系的策略。
首先从理论层面出发,该书系统梳理了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和发展历程,并创新性地提出了“分级”与“分轨”的分析框架,这不仅是对现有融资担保理论体系的补充和完善,更是对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运行机制的深刻洞察。在构建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该书深入分析了我国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分级”与“分轨”运行中的协同机制,揭示了当前体系运行中存在的制度性问题及其对整体效能的制约。作者敏锐地指出,尽管我国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已初步形成“分级”与“分轨”的运行模式,但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上下联动不足、左右协同不畅”等突出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该书从多维度出发,提出了构建高效协同机制的具体路径,为我国当前困境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首先,在政策协同方面,该书强调要完善顶层设计,明确各级担保机构的职能定位和政策目标,建立统一的政策执行标准和考核机制,确保政策在纵向和横向上的有效衔接;其次,在机构协同方面,建议加强各级担保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推动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格局;再次,在业务协同方面,提出要优化业务流程,推动不同层级担保机构在项目筛选、风险评估、贷后管理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提升业务协同效率;最后,在信息协同方面,强调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构建全国统一的政策性融资担保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风险共担,为协同机制的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总体而言,《我国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分级”与“分轨”运行协同机制及政策创新研究》一书,理论联系实际,系统分析了我国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的运行机制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对于完善我国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促进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陈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