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分水岭》
作者:[美]泰勒-布兰奇
译者:韩阳 谭颖 吕杭蔚 刘珈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0月
定价:128.00
书号:978-7-5153-4488-1
前 言
肤色定义了视觉感官,种族塑造了文化视角——有意无意间,我们总能感受到肤色和种族对我们的影响。这种潜在力量让人在选择基于种族的历史视角时更加谨慎。尽管在此书的写作中,以马丁-路德-金为核心,但严格来说,并不算是他的传记。他传承给我们一个世界,而重塑里面的观念无疑会把大部分读者隔离开来,包括我自己,因为那远远超出了我们熟悉的领域。如果把金当作一个历史人物来看,普遍会关注他对白人社会的影响,而忽略了他生命的本质。但我认为正是他生命的本质促成了这段动荡的历史和神话。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我围绕美国时代的主线,把一连串的人物故事紧密联系起来,试图让传记和历史相得益彰。和金本人的愿景一样,本书不只用一种声音,想要把一种孤立的文化上升到更为宏大的历史。正文部分还涉及金和一些看似与他相距甚远的人,他们的阶层各异,地位不同。通过寻找他们中至少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关系,我希望能更加鲜明和全面地让读者了解他们——比如老修女波拉德和艾森豪威尔总统、学生非暴力统筹委员会的领导人鲍勃-莫塞斯和美国联邦调查局第一任局长约翰-埃德加-胡佛、肯尼迪家族和金在黑人教会内部的竞争对手。我旨在撰写有关民权运动的历史,从众人确切的看法中取材,换言之,要想寻找真相,最客观的方式之一是从陌生人、外国人和敌人的角度去看。我希望这些翔实的记录可以证明我的观点:在战后时期的分水岭,金的一生是美国历史上最精彩也最重要的隐喻。
我选用了叙述性传记史的写作方式,这多少影响了文体。比如,叙述中用到的“黑人”一词,用词的时间跨度和那个词盛行的时间段相吻合。这绝对不是为了表达我的政治态度,仅仅是想营造一种时代感,更好地去捕捉当时的诸多变化——其中包括一个尤为特别的变化:一夜之间整个社会都用“黑种人”这个词来取代“黑人” 。由于小说篇幅有限,为此我请求读者谅解,这种转变会在第二卷中有所体现。
另外,我在本书的写作中还有一处遗憾——对斯坦利-利维森的记载只是略有涉及,并没有给大家提供足够的材料 。从 1984 年开始,我就一直在寻找联邦调查局的记录原件,他们认为金的这位白人密友是共产党特工。就这一指控,联邦调查局还安装了窃听电话监控金,并且还对民权运动实施了很多附带性的干扰。美国司法部拒绝了我的要求,他们认为即使告密者提供的有关利维森的材料已有30 至 35 年历史,但现在公开的话,还是会危害国家安全。这简直是官僚之间赤裸裸的互相袒护。我觉得一定有些和中央情报局较劲的小侦探,但这种程度的保密真是比保皇主义的荒谬还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