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读书频道

首页 >> 书库 >> 经管 >> 正文

读懂共同富裕

发稿时间:2022-03-01 13:55: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书名:读懂共同富裕

作者:刘元春 宋扬 王非 周广肃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书号:978-7-5217-3834-6

出版时间:2022年1月

定价:59.00元

  【内容简介】

  《读懂共同富裕》一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共同富裕的意义、内涵、目标以及实现路径等,力求从经济学的视角对“共同富裕”做普及性、系统性、学理性、前瞻性的解读。全书分为两篇。理论篇的主题为“系统认识共同富裕”,全面解读了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本质内涵、目标与衡量标准,有助于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什么是共同富裕,为什么当前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远景目标提出来。实践篇的主题为“共同推进共同富裕”,深入研究了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主要从顶层设计、示范区建设以及政府、企业、家庭与个人如何共同发力推动共同富裕方面做系统解析。

  【作者简介】

  刘元春

  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开放宏观经济学和世界经济学。

  宋扬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

  王非

  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共同富裕研究院研究员、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学、人口经济学、公共政策评估及主观福祉等。

  周广肃

  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致力于应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重点关注收入分配、社会流动性、家庭福利等研究课题。

  【精彩书摘】

  实现共同富裕就要摆脱多维贫困,实现多维富裕

  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持续奋斗,我国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减贫奇迹。按照学者的总结,中国的贫困标准是按照“绝对贫困”来定义的,具体来说是绝对收入主导型的多维贫困标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统计局根据基本需求成本法测算了三个不同的贫困标准,分别是“1978年标准”“2000年标准”“2010年标准”。其中“1978年标准”是指按1978年价格,每人每年100元,要保证每人每天有2100大卡热量的食物支出,食物支出比重约占85%。基于当时农村的实际情况,基本食物需求质量较差,其中主食中粗粮比重较高,副食中肉蛋比重很低,且该标准中食物比重过高,因而只能勉强果腹。“2000年标准”是指按2000年价格,每人每年865元,这是基本温饱标准,保证每人每天2100大卡热量的食物支出,是在“1978年标准”上适当扩展非食物部分,将食物支出比重降到60%,可基本实现“有吃、有穿”,满足基本温饱。“2010年标准”是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标准。按2010年价格估计,每人每年2300元,在2020年为每人每年4000元。除了收入标准外,新的贫困标准还明确要求稳定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即脱贫除了收入要超过贫困线外,还要达到不愁吃和不愁穿(“两不愁”),义务教育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和住房安全有保障(“三保障”)。

  不少学者指出,2020年后缓解相对贫困和多维贫困问题是我国未来减贫的重点。多维贫困是指在度量贫困时不能仅凭收入水平的单一标准,而要结合教育、健康、住房、生活水平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度量。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到2030年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凸显了解决多维贫困的重要性。宋扬、王暖盈(2019)指出,我国采用的扶贫标准由于考虑到“两不愁、三保障”,实际上是一种收入主导型的多维贫困标准。也就是说,先认定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贫困线的一定要纳入贫困户。除此之外,把家庭人均年收入高于贫困线,但是符合多维贫困标准的家庭也纳入贫困户。“三保障”政策目标下主要考查的贫困维度包括教育、医疗健康、住房等。

  实现共同富裕,即要解决多维贫困问题,最大限度地降低多维贫困发生率和多维贫困深度,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在多维度指标上达到体面生活的标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不同人群、不同维度的生活质量均有极大改善,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经济总量显著提升。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经济总量有了质的飞跃。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比重持续稳定上升。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978年的27.7%下降到2020年的7.7%,下降2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4.6%增长到54.5%,提高29.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拉动GDP增长的能力显著提升。同时,第三产业的行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增势强劲,生活性服务业蓬勃发展。

  就业状况向好。城镇就业人员数量逐渐提高。城镇就业人员从1978年的9514万人增长到2020年的46271万人,城镇就业人员占比由23.7%增长至61.6%,城乡就业结构明显改善,近三年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1978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43.4元和133.6元,到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到了43834元和17131元,增长了近130倍。城乡收入差距从2008年以来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城乡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有所增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显著增加,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分别由1980年的412元和84元提高到2020年的27007元和13713元。自2000年以来,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稳步下降,到2020年已经低于2。

  居民受教育水平不断提升。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对所有适龄儿童少年统一实施的具有普及性、强制性、免费性的学校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基础、实现社会公平的起点。接受义务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实施义务教育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支持义务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中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逐年攀升,2020年中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20%,较2019年增长了0.40%。2020年中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为99.96%,较2019年增长了0.02%。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2020年高中毛入学率达到91.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4%;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48.4个百分点、41.9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到2020年基本养老保险覆盖9.98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1亿人。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显著提高,从1981年的67.77岁提高到了2019的77.3岁。2020年末城市低保覆盖人数为805.1万人,农村低保覆盖人数为3620.8万人。总体来看,2007年至2020年,城乡居民参加低保的人数呈下降趋势。

  全面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一大批传染病被消除,构建了基本覆盖全体14亿国民的医疗保障体系。我国卫生事业从艰难起步到蒸蒸日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基本健康指标包括营养健康及社会心理发育指标、婴儿死亡率、幼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某年龄平均预期寿命、产妇死亡率等指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建设,我国在这些主要指标方面均大幅提高,居民健康得到了有力保障。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按照2010年标准,197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为77039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97.5%,到2012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数大幅度下降至9899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0.2%。2021年2月,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83.4%,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1%,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责任编辑:张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