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读书频道

首页 >> 书库 >> 社科 >> 正文

人文草木:16种植物的起源、驯化与崇拜

发稿时间:2020-07-07 15:5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书名:人文草木:16种植物的起源、驯化与崇拜

作者:苏生文 赵爽

书号:978-7-201-15934-8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定价:65.00

出版时间:20206

  内容简介

  植物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食与衣。仓廪实而知礼节,植物的驯化直接推动了人类身体与智力的发展,文明随之产生。植物为人类带来光明与力量,导致世界人口急剧膨胀;也无数次引发战争,让人类陷入经年的兵火;植物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世界格局的形成,推动全球贸易的发展,影响人类文明进程;它同时寄托着情思,是人类某种情感的象征,无数的传说故事因它而起。

  植物连接人与人、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关系。你可以了解一颗土豆的全球之旅;看从古希腊神话中走出的“金苹果”如何跌落到现实的盘中;通过《玫瑰圣经》去认识那些已经消失了的古典玫瑰;探寻葫芦在不同民族中的原始崇拜……

  全书贯穿128幅插图,从16种植物的起源、传播、驯化到它们的文化记录与历史演绎,为我们呈现了一幕幕生动的植物穿越之旅。

  作者简介

  苏生文(19662020

  北京大学历史系史学硕士。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著有《西风东渐——衣食住行的近代变迁》《重解晚清之谜》《中国早期的交通近代化研究(18401927)》等。

  赵爽

  1972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电视一级导演。

  精彩书摘

  “人文瓜果”——葫芦

  葫芦,葫芦科葫芦属,广泛分布于全球从热带到温带的广大地区。

  葫芦是中国人最早栽培的植物之一,中国古籍中称为“瓠”“匏”“壶”等。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葫芦皮,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距今7000多年前的葫芦及种子。进入文明社会后,文献中有关葫芦的记载不绝于书。据清代《古今图书集成》统计,提到葫芦的古书有近百部(篇)。在中国文化中,葫芦与神话传说、宗教、文学、艺术、民俗乃至政治等都关系密切,正如著名民俗学者钟敬文所说,“葫芦是人文瓜果”。

  

  《植物名实图考》中的苦瓠(葫芦)

  一、葫芦是人类之祖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文化层中,发掘出了很多摹拟葫芦造型的陶器,腹部圆大臃肿,酷似孕妇。显而易见,它们不是实用的器物,而是被作为孕妇偶像来塑造和供奉的。

  人类对“我从哪里来”有着天然的好奇。在进化论知识尚未普及之前,人类把自己的起源归功于某种神力,西方人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人类,东方人则倾向于在周遭可见的自然物中追根溯源。葫芦,因为在先民的生活环境中很是常见,更因为一些生物学性状,比如藤蔓生长迅速、结果很多,果实形似孕妇、母体又多子等,都能和诞生、繁衍等概念联系在一起,所以,就成为众多造人神话的主角或者主要道具之一。

  在汉族和其他许多民族的远古传说中,女娲抟土造人,或者伏羲、女娲结婚造人,是最普遍的两种“版本”。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写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伏羲考》认为,伏羲、女娲就是葫芦的化身,而中国至少有20个民族的49则故事,都说最早的人是从葫芦里生出来的。这些神话主要有六种故事模式:一、男女从葫芦中生出;二、男女坐瓜(指葫芦)花中,结实后,二人包在瓜中;三、造就人种,放在瓜内;四、瓜子变男,瓜瓤变女;五、切瓜成片,瓜片变人;六、播种瓜子,瓜子变人。

  后来的民俗学者,在闻一多研究的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共发现“葫芦生人”神话119则,涉及汉、彝、怒、白、佤、苗、瑶、畲、黎、水、侗、壮、哈尼、纳西、拉祜、基诺、土家、布依、布朗、仡佬、崩龙(即德昂族)等民族。

  流传于云南省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长篇创世神话《牡帕密帕》中说,人类的第一代扎笛(男)和娜笛(女)是天神厄莎用葫芦孕育出来的。扎笛长大后做的第一件事是“砍来最好的泡竹,找来最好的葫芦,找到蜂蜡和树槽,做出了第一只葫芦笙。”而娜笛则“砍来最好的金竹做响篾(口弦)。”后来,厄莎在葫芦笙和响篾里悄悄地放上了相思药,扎笛吹葫芦笙时就想起了娜笛,娜笛弹起响篾时就想起了扎笛,两人结为夫妻。经过十月怀胎,娜笛生下了13对孩子。孩子长大后,又各自结婚生子,人类便繁衍了起来。

  布朗族的神话说,在开天辟地的时候,地上已有了花草树木和鸟兽虫鱼,只是没有人。不知什么时候,在一个空旷的山谷里,长了一只大葫芦,里面孕育了许许多多的人。但是,他们像娘胎里的胎儿一样没法自己出来。后来,从遥远地方飞来一只大天鹅,大天鹅用凿子似的尖嘴把葫芦啄了个大洞,里面的人才相继从葫芦里出来。这些人就是布朗族和其他民族的祖先。

  尽管这些传说的内容不尽相同,却不约而同地说最早的人来自葫芦。正如《诗经·大雅》中所说的,“绵绵瓜瓞(瓜瓞可能指的就是葫芦或类似的蔓藤瓜果),民之初生。”葫芦这一神奇的瓜果,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神话中,竟如此巧合地成为各民族的共同祖源。

  “葫芦生人”这一古老观念,在悠久的历史衍变、积淀中,逐渐衍生出了祭祖敬老(祖灵崇拜)、“合卺而酳(yìn)”、送瓜(葫芦)求子等民俗,从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葫芦文化。

   

  唐代 伏羲女娲图 1928年新疆吐鲁番采集 现藏国家博物馆

  在彝语词汇中,葫芦和先祖这两个词完全相同,都叫作“阿普”,可见彝族同胞是把葫芦当作祖先来崇拜的。人们认为,人死后,其魂灵可能回归到葫芦里或通过葫芦这座“桥梁”返归祖地。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摩哈直村的彝族人家里,在壁龛或供桌上,常供置一两个葫芦,一个葫芦代表一代祖先(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举行大典时,要吹葫芦笙为巫师伴奏。彝巫认为,从葫芦笙里发出的乐声,是祖先伏羲、女娲的声音。此外巫师还要表演采摘葫芦的舞蹈。仡佬族也把葫芦作为始祖的象征,置于神龛供奉。家里的老人死后,要把手指甲和脚趾甲剪下来放在葫芦里,置于屋后神堂秘存。在他们的眼里,被放入葫芦的死者指(趾)甲,具有死者不朽的象征含义。

  葫芦既能生人,自然会和爱情婚姻有关。汉族古籍《礼记·昏义》中有夫妇“共牢而食,合卺而酳”的礼仪。“卺”就是把一个葫芦分成两个瓢,以彩线相连,“合卺而酳”就是夫妻二人用两瓢饮酒,以象征夫妻“合体”,并期待如葫芦一样多子多产。“合卺”是中式传统婚礼中最重要的环节,后来这个词用来代指婚礼。在唐宋时期,“合卺礼”还衍生出了“交杯”的细节,比如《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酒’。饮讫,掷盏并花冠子于床下,盏一仰一合,俗云‘大吉’,则众喜贺。”看来,到北宋时,合卺就不一定用葫芦了,不过盛酒的“盏”应该是耐摔之物,否则触地即碎,如何判断“仰”还是“合”,意头也不吉利。“交杯酒”的风俗一直保留至今,在喜宴上经常能见到,当然,使用的是普通酒杯,而不是葫芦。

  葫芦在少数民族婚俗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云南新平的彝族同胞至今仍保留着一个古老婚俗:成亲之日,当新郎娶回新娘,步入厅堂之前,主持婚礼的人要将一个盛满灶灰的葫芦,掷破于新人面前,然后新郎新娘在烟雾弥漫中登堂入室。此俗称为“破壶成亲”。当地人认为,葫芦象征着孕育胎儿的母腹,掷破葫芦灶灰四散,象征着将来产妇能够顺利分娩。

 
责任编辑: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