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171116173049.jpg
搜索

新闻热线:010-57380754  投稿邮箱

当前位置:首页 >> 书评 >> 正文

寻着《奶奶的灯光》前进

发稿时间:2018-08-09 16:49: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文/岳利平

  近日,由内蒙古土默川籍青年作者张鹏飞以亲身经历为原形创作的长篇小说——《奶奶的灯光》,受到各大媒体的青睐和广大读者的喜爱。作为鹏飞的朋友和老乡,又有着近乎相同的人生经历的我,有幸参加了他的新书发布会,在第一时间享读了他的成书大作后,不禁感慨万千。 

  《奶奶的灯光》上半部讲述的是土默川平原上,一个平凡的村庄里,一位平凡的老太太艰辛的一生——悲惨的童年、离奇的事件、童养媳婚姻、吸大烟的丈夫,几乎饿死的岁月、艰难的生存、解放的希望、勤劳的收获、苦尽甘来的日子。下半部分写的则是奶奶的孙子——作者,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一个普普通通农民的儿子,一个怀揣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人生宿命梦想的年轻人艰辛而曲折的人生求学奋斗之路。看似两代人的故事,因为一个生动而贴切的名字——“奶奶的灯光”而贯穿起来,并浑为一体。 

  “奶奶”那样悲惨的人生,在土默川平原上几乎是普遍的景象。与其说那是作者奶奶的一生,毋宁说是千百万人的奶奶姥姥的一生,解放前中国农村妇女的一生。象作者那样艰辛求学,期望改变人生命运的年轻人,在那个时代的中华大地上也比比皆是。然而即使在那样艰难的岁月,“奶奶”依然是善良而坚强、智慧而充满爱心的。这也正是中华民族、中国妇女最为可贵的精神品质。正是这种精神品质,仿佛一盏明灯,照亮作者、照亮中国人前进的道路。正是有了这盏明灯的指引,才有了作者奋斗的人生,有了下半部精彩的故事,才使我们有机会徜徉在像土默川人一样朴实的文字中,感受土默川人的精神和幽默,追寻土默川人艰难的脚步,聆听一曲来自土默川的漫瀚调。 

  我一直固执的认为一部好的作品需要两个最基本要素:一是动人的能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的事件和情感,二是通俗朴实的语言,就像那些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伟大诗篇,无一不是朴实而通俗的。我以为《奶奶的灯光》做到了。在这个浮躁喧嚣、故弄玄虚的时代,作者用自己的坚守用最朴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土默川人艰辛平凡而不屈奋进的故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在土默川平原上生长芦草,根一节一节,扎的很深,无论在盐碱地,干沙地,还是湖泊中,都能坚强的生长。在盐碱地,它细细的茎叶,紧紧地长成巴掌大的一团,用它发达的根系吸吮着微弱的营养,抵抗着盐碱的侵蚀;在干沙地,它蛰伏着,一旦有点点的雨水,甚至是潮汽,它就迅速窜出,沿着干地不断向远方延伸,随时准备从它的节间扎出深根;如果有一片湿地湖泊,它就能长成如椽巨苇,任鱼儿嬉戏,供水鸟休憩。这不正象是生长在土默川平原上的农民吗?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运,却有着一样的不屈,一样的奋斗,一样的精神——黄河岸边土默川人坚守、坚持、坚韧的奋斗精神。 

  《奶奶的灯光》就如一股时代清流,冲开喧嚣纷乱的快餐文化,滋润我们的心灵,仿似一盏海上灯塔,激励人们不为浮云遮望眼,沉稳前进。如果你是土默川及其周围作者同时代的人,那么你幸福了,《奶奶的灯光》就象是你的回忆录的一部分,你能从中找到熟悉的人和事,你的影子,为此我在读《奶奶的灯光》时四次写下了读后感。如果你不是生长在那片黄色的热土上的人,更不是作者同时代的人,那么你也幸福了,《奶奶的灯光》会让你了解感受到不一样的人情,不一样的风俗,却一样的真挚的心。 

  王维正老师说:《奶奶的灯光》以故事的真实性,主题的励志性,语言的抒情性,历史的折射性,独具特色而别开生面。 

  我以为《奶奶的灯光》不仅是一本小说,也是一部土默川人的百年缩微史。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好书榜
更多>>
资讯
更多>>
专 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