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171116173049.jpg
搜索

新闻热线:010-57380754  投稿邮箱

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榜 >> 正文

《衣不蔽体:二十世纪中国人的服饰与身体》

发稿时间:2017-11-30 10:24: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书名:《衣不蔽体:二十世纪中国人的服饰与身体》

  作者:赤桦

  书号:ISBN 978-7-5598-0324-5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0月

  作者简介

   赤桦,新华社记者,曾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座教授。长期从事中英文深度报道。在《南方周末》《冰点周刊》《凤凰周刊》《新周刊》《瞭望东方周刊》《南华早报》《中国日报》《好莱坞报道》《嘉人》等中外媒体发表文章若干。

  有英文写成的非学术、非虚构著作《红镜》1995年在美国出版,成为长销书。

  业余,她观察国人的穿衣打扮——从冰冷的文史资料书籍影像,看到火热现实中的红男绿女,从符号学角度讲述穿衣打扮后面“明争暗斗”的故事:政治的,文化的,男男女女的,啼笑皆非。然后,有了这本《衣不蔽体》,亦非学术、非虚构。

  内容简介

     书名为《衣不蔽体》,并非取成语原意,而是另做引申,讲述的是服饰背后的故事。作者将中国近现代服饰演变的历程大致分为三个时段: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至今,依次选取各个时段有代表性的服饰,配以生动的图片,讲述中国服饰近百年的演变及其与历史潮流的联动关系,并用符号学的方法解说服装样式细节变动所内含的意义。

  其实,从古至今,服饰都不仅仅是服饰,而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潮休戚相关的。衣服也不仅仅是为了蔽体,其另一面也是身份、阶级、地位的象征。诚如许觉民先生所说,“不同时代的服装变换,晓示着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变换,这种文化心理又与政治因素交织在一起,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透过本书,或许我们可以看到“服饰的另一面”。

  文章节选 

  脱也有是,穿也有非

  1970年,我年轻的生命中发生了三起跟穿衣有关的事:一是脱,二是穿,三是不能穿,不但不能穿,还必须消灭。

  这年冬天的一个黄昏,冬日的余晖斜抹在中国西南地区大巴山一个年轻男子的床头。一个女子走过去,捧着他的脸说:“把衣服脱了吧。脱了,就好了。”

  她解开自己衬衣纽扣,褪去纯毛蓝色裙子,赤裸地站在他跟前。

  男子惊诧不已,望着眼前美好的身体,忽然明白了女子的用意,便也默默地剥去满是补丁的衣裤。两人相拥着,走向门前结着薄冰的池塘。

  这对男女带着对生活的无奈,以及对生命赞礼似的庄严,要了却生命。

  男子是当地的农家子弟,女子是重庆来的知青。社会地位的悬殊,让他们饱尝了爱的痛苦和绝望。殉情男女脱下彰显阶级身份的衣服,试图以赤裸的肉身去消解那条看不见,却逼仄蛮横地躺在他们中间的等级界线。这时,冰河上赤裸着的不再是单纯的肉身,它构成了一种凄美哀痛的衣衫政治宣言。

  现在想来,那女子穿裙子,是为了要发出这宣言的仪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很多城市女性都不穿裙子了,更不用说在农村天天劳作的女人。

  不幸的是,他们被人救起,再次穿上衣服,日日被人指点,爱也爱不得,死也死不得。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好书榜
更多>>
资讯
更多>>
专 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