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171116173049.jpg
搜索

新闻热线:010-57380754  投稿邮箱

当前位置:首页 >> 书库 >> 生活 >> 正文

废品生活:垃圾场的经济、社群与空间

发稿时间:2020-04-15 16:08: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基本信息

  书名:废品生活:垃圾场的经济、社群与空间

  作 者胡嘉明、张劼颖 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0年1月

  书 号ISBN 978-7-80768-307-0

  定 价38.00元

  【内容简介】

  没有人喜欢垃圾。垃圾肮脏,而且是“没用”的,不是吗?然而,大城市每天生产的垃圾,却吸引了小玲、丽雨这样的年轻姑娘带着嗷嗷待哺的婴儿,从农村老家搬到大城市郊区;我们毫不吝啬地丢弃的衣服鞋袜,流转到像冷水村一样的城乡接合部,却成就了马大姐和老乡大姐这样的拾荒女性的一种矛盾的骄傲;我们每天丢弃的一次性水瓶和餐具堆积如山,它们却和年轻人小张的创业梦交织在一起;而我们的生活垃圾,更构筑了许多像大熊、星星、李涵般在废品场长大的小孩,最独特的童年记忆。

  本书就像一部以文字为载体的影片,用平视的、细腻的镜头,以社会学、人类学的视角,借由对在北京居住和生活的十位拾荒者的走访与记述,呈现了这个群体的日常点滴、内心独白和家庭故事。通过审视废品、废品经济、收废品人,作者尝试重新看待这个城市的消费与浪费,重新理解废品回收经济和空间如何与我们息息相关;通过了解废品从业者的工作和生存空间,进一步认识我们的城市成员、城市化,以及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作者简介】

  胡嘉明,香港中文大学文化与宗教研究系副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文化人类学博士。研究领域为当代中国的国家、社会、文化、资本的交叉博弈关系。曾出版探讨乡土文化与国族话语互动的专著《延安寻真》(2018)。论文曾发表于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Modern China、The China Journal、Cities、Urban Geography、Ethnology、China Perspectives等期刊。

  张劼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博士。研究领域为科学技术社会研究(STS)、环境人类学、废弃物、劳工。曾在《社会学研究》《开放时代》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与废弃物相关的研究包括《中国高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垃圾治理困境》《废品和垃圾从业者的工作、生活和主体性》《环境治理中的知识生产与呈现——对垃圾焚烧技术争议的论域分析》《废弃物治理的三重困境:一个社会学视角的环境问题分析》《从“生物公民”到“环保公益”:一个基于案例的环保运动轨迹分析》,以及Living with Waste:Becoming “Free” As Waste Pickers in Chinese Cities等。

  内文选摘

  拾荒者到底是谁?看似神秘的拾荒者,他们住在哪里,又过着怎样的生活?

  本书想要呈现废品从业群体的复杂多元性,废品从业者事实上并不是“一个”同质的群体。在整个废品回收系统中,他们分担着不同的工种,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也不是千人一面的。他们中,有的来自河南,有的来自四川,还有河北、安徽……有的经过数年努力,已经在老家购置房产,有的还在为谋生而苦苦挣扎;有的只是这个行业的散兵游勇,有的从业多年,有着丰厚的经验和资本;有靠着垃圾这样一种其他人不愿意染指的东西维持基本生计的老年人,也有梦想着在这个领域碰碰运气“淘金”的青年。在我们所调查的对象中,捡拾者大多来自四川巴中、仪陇,收购者大多来自河南固始、驻马店。

  本书还想要打破对拾荒者的另一个过度简单的想象:他们是一个个面目模糊的个体。在这样简单片面的印象中,他们以孤单的姿态出现在城市中,收垃圾、捡破烂儿,没有家庭,没有生活,没有历史。事实上,他们不但举家迁移,还在新的迁居地展开了全面的生活。他们不仅有家庭,还有聚居的群落。群落围绕垃圾形成,最初是为了方便分拣和堆积垃圾,很快就变成了一个功能全面的小区。

  这个部分将会带读者走进拾荒者的小区。首先呈现的是拾荒小区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场景,继而会通过分析,尝试理解这个社群的独特性和社会文化意义。

  四个具体的故事,有关于四个居住在拾荒社群的家庭。第一个故事讲述了一对拾荒父子。父亲是一个有创业精神的年轻人,“80后”,他在拾荒场上苦苦摸索着生财之道,也在这里抚育自己的孩子;儿子大熊在父亲的垃圾场上成长,垃圾场是他的育儿所,也是他的游乐场。第二个和第三个故事,主角是两个“拾荒二代”的年轻女性。她们的故事各有不同,又有相似之处——作为“拾荒二代”,她们远离这个行业,但却再次回到拾荒者聚居的大院。她们在老家和城市的其他地方难以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个大院倒像是“家乡”。她们不但回来建立生活,还把自己的幼儿带来抚养。

  最后,一个从业多年的“老北京”的故事,部分地回答了这些问题:这些人为什么要收垃圾?他们有着怎样的自我认同?拾荒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他觉得拾荒最大的好处是“自由”——这是一个在拾荒者中非常普遍的说法。自由,对于拾荒者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问题的答案,将在他的故事中展开。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好书榜
更多>>
资讯
更多>>
专 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