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171116173049.jpg
搜索

新闻热线:010-57380754  投稿邮箱

当前位置:首页 >> 书库 >> 社科 >> 电影理论自修课 >> 正文

第一章 作者论

发稿时间:2016-04-28 15:23: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电影作者(Auteur 

  释义:一导演对其电影的个人影响和艺术控制显著到其本人可以被视为该电影的作者,而其电影可以被归纳为一个作品集合体,它们拥有共同的主旨或技艺且能表达个人风格或视野,这样的导演可以被称为电影作者。 

  背景介绍 

  纵观过去,关于作者身份的概念让人联想到的是一个孤立个体热情洋溢地创造出艺术主体的这样一个形象。例如巴兹·鲁曼(Baz Luhrmann《红磨坊》(Moulin Rouge!2001)里塑造的若干角色,令这部讲述一名饱受折磨的波西米亚艺术家的俗套爱情片,成影史上的一代经典。在把作者身份的思想应用到电影研究领域时,导演常被认为是原创者。auteur这个词是法语的“作者”,源自前缀auto,意为“自身”。 

  单一控制人的观点早在二十世纪初的英国影迷杂志《放映机》(Bioscope就得到了认这本杂志将某些导演评价为特别的导演与此同时,在德国人们也曾用术语“作家电影”(Autoren film)对导演作者化的思想推崇备至。然而,编剧们却在此时发起运动,他们主张编剧应被视为原创者的权利。始于二十世纪初的这一争论,直到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仍回响不绝,也成为电影理论的其中一个基思想。 

  有学者认为电影是个人独占功劳的作品,这种看法显然是有问题的。电影是一个集体协作的过程,因此如果凌驾他人之上而把控制权归于导演一人,当然引起争议。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参与的人数多不胜数:演员、编剧、布景师、摄影师、作曲人、资人、技术顾问、服装和化妆师、剪师、营销和发行人员等等。为了充分理解这场争论,我们需要追溯作者论的产生和发展中去探究其复杂性。这些关于电影作者的争论,最早源于电影制作人及小说家亚历山大·阿斯楚克(Alexandre Astruc)的一篇饶有影响力的文章之中 

  亚历山大·阿斯楚克发明了术语“摄影机钢笔论”(caméra-stylo),顾名思义即为“以摄影机作笔”,他想让电影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提并论,也就是将电影的地位从当时的劳动阶级式的娱乐项目提升到与歌剧、芭蕾舞剧、诗歌、文学和美术并驾齐驱的地位。他的文章《新先锋派的诞生:摄影随笔》(The Birth of a New Avant-Garde:La Caméra-Stylo1948),倡导一种全新的电影语言。他设想,摄影机的使用就应该作家用笔进行书写一样。他号召电影制作人跨越电影的制度化模式,以实现更多个人叙事风格。阿斯楚克对“个人”一词的强调令争论升温,而这场争论中最活跃的参与者皆来自法国。 

  “电影手册”派 

  巴黎的法国电影资料馆(Cinémathèque Fran?aise)不只是一家常规的电影院,更是一群共同致力革新电影的电影爱好者之家。在亨利·朗格卢瓦(Henri Langlois带领下,该团体不分昼夜地放映电影,吸引了众多志同道合者的注。他们对电影的沉迷之深,甚至还催生了专门进行辩论和实验的论坛。例如,他们会观看完全消音的电影,藉此专心研究影像的重要性。这种狂热和求解电影最本质部分的努力,促成了电影史上重要发展:期刊《电影手册》(Cahiers du Cinéma)的出版,以及法国新浪潮电影的诞生。 

  这些电影嗜好者们,通常被称为“电影迷Cinéphile),原因在于他们对拍电影非常着迷。派内核心成员包括以下几人: 

  安德烈·巴赞(AndréBazin电影理论家) 

  克劳德·夏布洛尔(Claude Chabrol,新浪潮导演及作家) 

  -吕克·戈达尔(Jean Luc Godard,新浪潮导演作家及理论家) 

  亨利·朗格卢瓦(Henri Langlois法国电影资料馆创始人) 

  阿伦·雷乃(Alain Resnais,新浪潮导演) 

  雅克·里维特(Jacques Rivette,新浪潮导演及作家) 

  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ois Truffaut,新浪潮导演作家及理论家) 

  罗杰·瓦迪姆(Roger Vadim,新浪潮导演及作家) 

  就在这个由电影制作人和思想家组成的极具影响力的团体的活跃时期,弗朗索瓦·特吕弗发表了文章《论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Une Certaine Tendance du Cinéma Fra?ais给争论造成了激化效应。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好书榜
更多>>
资讯
更多>>
专 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