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171116173049.jpg
搜索

新闻热线:010-57380754  投稿邮箱

当前位置:首页 >> 书库 >> 社科 >> 我们香港这些年 >> 正文

自序

发稿时间:2016-04-28 14:00: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转眼间,从1997年香港回归到现在,都快二十年了。这也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二十年。随着内地和香港人均收入水平逐渐拉近,以及交流日渐深入,两地同胞可能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彼此必定会越来越融合,矛盾也会越来越少。但现实是这样吗?

  我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仔,在北京生活已经踏入第九个年头了。此前,我也一直认为两地的人们相互之间会越来越了解。可是,这些年在两地发生了一系列矛盾、冲突,从限制自由行人数、禁止“双非”孕妇来港产子、“限奶令”到最近的“占领中环”,两地

  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我不禁自问:自己是不是来北京久了,跟香港脱节了,低估了两地融合的难度?

  人遇到复杂难懂的问题,大多会倾向于找出最简单的一两个理由来解释,而不愿花费精力去仔细分析。有些香港人想都不想,就说矛盾源于内地人财大气粗啦,没礼貌啦;内地人也不外如是,说香港人眷恋英国啦,穷亲戚有钱了让他们心里不平衡啦,等等。可

  是,香港从开埠到现在,和内地一百多年的爱恨缠绵,以及两地的矛盾与差异,怎么可能简单地以三言两语的指责来总结?

  又有人说,陆港之间的矛盾和大国崛起无关,只是单方面地来自香港人民对祖国的身份认同问题。国家应该全方位加强香港人的爱国心,例如在学校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媒体上加强宣传报道祖国的正面形象,在社会上加强爱国爱港组织的力量,在政治上加

  强栽培支持一国两制的治港班子……咳咳,真有这么复杂吗?

  在我这样的小老百姓看来,这问题虽不简单却也不复杂。我觉得解决矛盾的过程大概是:认识→了解→理解→包容→妥协→互信→化解。第一步先要认识,然后通过了解,再加上思考和判断,达到理解。有了理解,才谈得上包容、妥协、互信,乃至化解。

  那么,怎么“认识”呢?这年头,那些正面的宣传报道许多人都不会看,或者看了也不会相信。那倒不如我轻轻松松地,通过写我小时候在香港成长的经历,让内地读者对香港有一个最起码的了解。如果它能引发大家的思考,从而促进理解,那我就阿弥陀佛、功德圆满了。至于包容、妥协、互信、化解嘛,这些目标太高,只好留给香港特首和一众政治人物去努力吧。

  反过来,香港读者也需要了解内地。前一阵子,香港三联书店出版了《两地书》,分《北漂十记》和《港漂十味》两册,内容分别讲述10个香港人在内地和10个内地人在香港打拼的故事。我有幸在《北漂十记》中发表了一篇文章,鼓励香港人多了解内地。以后

  有机会的话,我很愿意继续做这种促进两地交流的工作。

  这本书的缘起,是在2010年年底,我读了一本叫“我们台湾这些年”的书。作者廖信忠是个台湾人,他以编年体的方式,通过讲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向大陆读者介绍台湾的种种,饶有趣味,也增进了大陆读者对台湾的了解。我跟廖信忠同年出生,也都经历过自己出生地的巨变,后来也都在内地打拼,背景相似。我边读边想:我也可以写这样的一本书,向内地读者介绍香港啊!于是,我开始在工作之余断断续续地写,直到完成大家现在看到的这本书,希望大家会喜欢。

  这本书是个未完的故事,结局如何,就要看我和香港的未来。看完之后,希望大家能继续关注我的家乡。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好书榜
更多>>
资讯
更多>>
专 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