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
定价:49.00 元
ISBN:978-7-5086- 7553-4
著者:[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译者: 张定绮
出版时间:2017-12
第一次读《心流》这本书的时候,我印象并不好。那是我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念积极心理学研究生的时候,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也是我们的授课老师,要求我们在上课前先把这本书的前三章读了。当时学业很重,时间很紧,我读得很快。由于我对人生意义这个问题特别感兴趣,于是顺便把最后一章也读了。后来在契克森米哈赖给我们上课的时候,把中间的部分也都跳着读了一些。
这样读下来,当然收获不大。更雪上加霜的是,一来此前在积极心理学的一些入门书,比如塞利格曼的《真实的幸福》(AuthenticHappiness)里,已经读到了对心流的介绍,因此在读这本书本尊时,反而失去了惊艳的感觉。二来我是理科出身,一直反感“文科”借用量子力学、相对论等理科概念,来为他们的理论背书。《心流》里“精神熵”的这个比喻,让我觉得相当不伦不类。三来,我学习心理学以后,就比较警惕把在特定条件下做出的科研结果,无限扩大为普适规律。契克森米哈赖把心流应用到娱乐、人际关系乃至人生意义上去,在我看来就有“手里有把锤子,看见什么都是钉子”的嫌疑。
当然,对于心流的核心概念我是认同的,因为我自己在写作、读书、踢球、玩游戏时就经常经历心流体验,我完全认同契克森米哈赖对它的描述和研究,那确实是一种很美好的感觉。在我的现实生活中,我也采用契克森米哈赖的建议,用“明确目标”、“即时反馈”、“匹配难度”三个原则来改造一些任务,使我能在其中产生更多的心流体验。
更不用说,在上完契克森米哈赖的课后,我就成为他的忠实粉丝——这个不修边幅、带着浓重中欧口音的白胡子老爷爷,在讲堂上却活跃得像个二十岁的年轻人,思维深邃、学识渊博,开着各种冷幽默的玩笑,对人却极为和蔼可亲。我曾有幸在课间和他一起吃饭,他就主动提起他有个儿子是学东方哲学的,跟我聊起中国传统文化,一下子拉近了我和他的距离。在上完米哈里的课后还不喜欢他这个人的,我还没见到过。
但是,对于《心流》这本书,我的评价仍然不高,只是把它当成一本较为普通的普及读本,在给别人推荐积极心理学读物的时候,这本书基本上排得比较靠后,只是因为心流实在是积极心理学里太重要的概念,所以不得不推荐,但总要加一句:“读前三章就行了。”
四年后,我回国了,需要给别人教积极心理学,心流自然是绕不过去的一课,我就把这本书重读了一遍。这次本来我只是想从书的前三章摘一部分出来教人,但是“输出是最好的输入”,为了教人,我逼着自己必须要真正理解契克森米哈赖在说什么,而不是像上一次一样,能交出作业来就行。这一遍读得我大为惊艳!是的,惊艳不一定只发生在一见钟情,也可能是在蓦然回首。本来我只想读前三章,但是越读越投入,一口气就把全书都读完了。
我对这本书的观感彻底改变了。首先,我发现,“精神熵”其实是个绝妙的比喻。a 契克森米哈赖没有具体解释这个比喻,可能让部分对热力学不熟悉的读者有点困惑,我在这里斗胆越俎代庖,替他铺垫一下。
简单地讲,熵是指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越混乱,熵值越高。比如在冰里面,水分子相对固定在一个位置附近振动,系统比较稳定,熵值就比较低。变成液态水后,分子开始流动,熵值变大。成为水蒸气后,分子四处乱窜,熵值就更大了。反过来,一个系统内部越有规律,结构越清晰,熵值就越低。
人的大脑里的念头就跟分子一样,时刻万马奔腾。佛家打比方说,一个人从外表看是在静坐,但内心却如同瀑布一般,无数念头蜂拥而来。如果没有节制、训练,你的心就会经常处在这样的混乱状态,虽然你意识到的可能只有少数几个念头,但在潜意识里,却有多得多的念头在相互冲突,在争夺你的注意力,在抢夺你大脑的控制权,在试图引导、影响你往南辕北辙的方向走。这个时候,你的大脑就像热锅里的气体一样,各个念头之间没有什么束缚和联系,各自撒开脚丫欢快地狂奔,你的内心一片混乱,熵值非常高。
但是,如果你进入了心流状态,那就不一样了。你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当前的任务上,你所有的心理能量都在往同一个地方使,那些跟任务无关的念头都被完全屏蔽,甚至包括你对世界的意识、对自我的感知,更不用说对别人评价的患得患失、对物质得失的精心计算,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你并不是只有一个念头,你的大脑仍然在高速运转,但是所有这些念头都是非常有规律、有秩序的,就像一支高度有纪律的军队,井井有条地组织了起来,高效率地去完成一个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