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李书福
李书福的家乡在浙江台州,向东就是太平洋。用孔夫子的话说,虽万折而必复东,大海是一种向外的力量,哺育了人的冒险精神;在面对风浪之时,又能内化人的团结互助精神。
李书福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台州农村。出身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对李书福而言,并不为惧,他一不怕穷,二不怕苦,三就是想致富。
致富的方式有很多种,李书福一开始想到的是自行车。
有一天,他在就读初中的校门口,无意间听到了两个大人的谈话,其中一个人抱怨回家得走10多里路,很累;另一个骑着自行车的人打趣地说:“行啊,你出钱,我骑车载你。5毛钱10里地。”这一下子让他发现了一片新天地—何不用自家的老式“二八”自行车来挣钱呢?
问题是,谁会相信一个孩子骑车带人的技术与能力?李书福得先学会抢到生意。从当地的四号桥到一号桥,大人要一元五角,他只要一角,他一下子“站稳”了市场。这时的李书福就有了做生意的念头。
看得出少年时代的李书福并不是一个安分的读书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高中生李书福天天听《新闻广播》,虽不懂得其中的大道理,但他总有一种大时代要来了,得赶紧考虑挣钱的事的紧迫感。
又是一次歪打正着,在高中学校的门口,有一个国营的照相馆,李书福这批毕业生都要来此排队拍毕业照。他站在一个长队中,耳边不断传来同学们的抱怨声,他心中一动,嗅出了另一番味道。
接下来的故事是,在轮到自己拍照时,李书福主动向老板说自己想学习拍照,被老板一口拒绝。于是他托人说项,最终成了这家照相馆的学徒,白天为师傅免费干活,晚上就睡在同学家的过道里。两个月后,聪明的李书福就学会了人物、艺术等摄影,以及灯光、布景的技巧。
接下来,李书福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他向父亲借了120元买了一部相机,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在台州的街头巷尾为别人拍照赚钱。没有营业场所和招牌,他只能四处游逛,收入也不固定,常常被人称为“野照相”。为了让客人更能接受自己,李书福主动跟顾客们表示,拍照不要钱,让大家看照片,如果喜欢再买走。
一年下来,李书福竟赚到了2 000元钱,在那个一个技术人员的月工资不过50多元的年代,这种赚钱的速度有些惊人,很快他就开起了照相馆。
走上创业之路的李书福,并不愿意将自己局限在一个不大的行当里。他先是发现照相用的定影液很赚钱,就做定影液生意。在做定影液的时候,无意中发现溴化银是个值钱的东西,他就去找高中化学老师,研究怎么从溴化银中提取出银来卖。
再之后,他又研究出从一种混合金属中把铜和银分离出来的技术。通过废旧市场,李书福分离出来的银也越来越多,后来都用麻袋去装,“发了大财”。但这些还不足以填满他的“野心”。
1984年,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中所定义的“中国公司元年”,李书福正式进入制造领域,开始生产电冰箱的关键配件。紧接着1986年李书福组建了黄岩县北极花电冰箱厂,生产“北极花”牌电冰箱,开启了他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历程。
1989年国家政策调整,开始对冰箱进行定点生产,“北极花”没进入名单。李书福一狠心,把设备、厂房等给了当地政府,自己则南下深圳去读书。上学期间赶上宿舍装修,市场嗅觉敏感的李书福发现一种镁铝曲面的装潢材料很好卖,随即返回台州,成立了黄岩吉利装潢材料厂,李全福的公司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徽标。这个老徽标的形象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放出万丈光芒,意喻着李书福的万丈雄心。
刚开始生产镁铝曲板,后来又生产铝塑板,这些给李书福带来了巨大回报。创业初期,李书福像很多私营企业老板一样,在利润的驱动下,抑制不住扩张的冲动,四处出击,尝试了很多行业。直到有一天,他栽在了房地产上。
1992年,海南房地产业热潮涌起,李书福带上几千万元去炒楼,结果接到了最后一棒,血本无归。这给了他一个大教训,他得出结论:我只能干实业!
造车的念头
造汽车,并不是李书福的心血来潮。
李书福几兄弟从小喜欢车,在家里的床底下,曾堆满了用泥巴捏的“小包车”。这个在诺查丹玛斯预言中被描述为“长着四个轱辘、屁股冒黑烟的甲克虫”,诞生之初只是西方富人的玩具,进入中国也脱不掉贵族气。不过,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高高在上的轿车也开始“接地气”。
1987年5月,湖北十堰举办了“中国汽车战略研讨会”,预测国内轿车的主导市场将从公务和出租用车转移到私人用车。
更多的有识之士也在努力突破思想禁区,推动轿车进入家庭。1989年,知名汽车专家李安定在《瞭望》周刊上,发表了题为“但愿不是一个梦—轿车私有化的思考”的文章。
1994年4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一个《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中更有如下表述:“国家鼓励个人购买汽车……任何地方和部门不得用行政和经济手段干预个人购买和使用正当来源的汽车。”这对突破私家车禁区具有观念上的重大意义。政策意味着,中国汽车市场的逐渐开放,将迎来一片让人憧憬的巨大汽车消费市场。
时势敏锐的李书福看到了政策背后的大趋势,他萌生了造车的念头。
但当时,汽车业还没有对民营资本开放,连造摩托车都要许可证。李书福不得已,只好找一家国有摩托车厂合作,用对方的许可证来生产,然后每辆车给对方支付一定的费用。
有一次发生了个意外,公司让一个员工去采购五金件,该员工借来一辆台湾产的踏板摩托车,结果在路上发生意外,和一辆军车迎面相撞,幸亏他及时跳车,人没事,但摩托车毁了。李书福在查看受损车辆时,发现自己也能造踏板摩托车。
又是一个商机。李书福花一年多时间把踏板摩托车造了出来,结果在市场上销售得非常好。眼看销量暴涨,合作方却提高了要价。不得已,1995年李书福将临海一个国营的“鹿城摩托车厂”整体并购了过来。
当时鹿城摩托车厂亏得一塌糊涂,眼看要倒闭了,别人碰都不敢碰。吉利为它付出了大代价。这样一来,吉利就有了自己的摩托车生产许可,它和今天资本市场上的“借壳上市”很有相似之处。一步步冲开头顶上压着的那些石头,从而获得自己的生长空间,是当时中国众多草根商人寻求生存空间的典型方式。
尽管为之交了不少昂贵的“学费”,但李书福曲线解决了许可问题。更重要的是,这是李书福商海生涯里的第一次并购,具有基石般的意义。
生产铝塑板和摩托车都很成功,但李书福心中始终有一个造车梦。推动李书福走上造车之路的,除了梦想、商业趋势,还有令他头疼的创业周期。当时中国市场可谓野蛮生长,他率先进入某一行业,获得成功,模仿者马上一拥而上,于是他被迫转战新的行业。李书福先后辗转家电行业、建材行业,再到摩托车行业,莫不如此,这让他有些无奈。
而在李书福看来,汽车行业是一个门槛比较高的新兴产业,不是谁都能随便进出的。“我认为汽车是一项高度全面和复杂的业务,人们无法轻易进入这一行业并破坏整个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