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171116173049.jpg
搜索

新闻热线:010-57380754  投稿邮箱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胡世宗:永不停步的文学长征

发稿时间:2019-08-09 14:08:00 来源: 中国青年作家报

 

  胡世宗,军旅作家、诗人。1962年入伍,曾任原沈阳军区政治部文化处处长、军区政治部创作室副主任,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辽宁省作家协会顾问。已出版各种文学专著65部,主编、编选文学作品集46部。有作品收入中小学语文课本,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

  

  胡世宗为青年讲长征。 

  80年前的那次长征,是关乎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光明之旅,也是锻打共产党人精神意志的浴火远行。

  诗人胡世宗曾在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两次重走这一路程,踏着这支队伍百折不挠的足印,去触摸这段红色历史的生命脉冲,从而使长征成为他永久的吟唱。他连续创作出版了诗集《沉马》,长篇散文集《铁血洪流》《漫漫红军长征路》《红军走过的地方》。2016年,他又推出了诗集《雪葬》,再一次放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高亢乐曲……

  7月初,《中国青年作家报》“壮丽70年·红色传承”融媒报道小组前往沈阳对胡世宗进行了专访,探寻他文学长征的原动力。

  走一路记一路 

  原籍辽宁营口的胡世宗,生长在沈阳一个热爱读书的家庭。父亲曾是一家工厂的工会干部,业余时间经常创作快板书,有时灵感来了,半夜爬起来,赶紧写上几笔。父亲的写作经验: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简单、朴素的话,成为胡世宗不懈努力的基石。从此,胡世宗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一记就是60多个春秋,竟无一日间断。这里面有他15岁在《辽宁日报》发表处女诗作《给阿拉伯小朋友》时的欣喜,青年时军营训练与老山前线的记忆,壮年两次重走长征路的感慨,晚年旅游、讲座、出书的掠影。时至今日,无论白天多么繁忙,胡世宗晚上也一定要写完日记再睡觉。

  走一路记一路,胡世宗两次重走两万五千里长征路,所经一石一沙,湍水木桥,雪山峭壁,都原生态地收录于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那时完全靠手记,胡世宗用手中的笔,写就17卷本,972万字的日记。

  

  胡世宗为《中国青年作家报》题词。 

  永不停步的长征 

  6月24日上午,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多功能厅,300多位来自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机关和所属单位的中层以上干部,安静地把视线投向主席台右侧的讲台。

  只见一位腰板笔直的红衣男士,用他磁性的男中音,正在讲述红军战士翻越雪山的事迹:一个班长因不堪重负扑倒在地,顿时停止了呼吸,战友们捧着雪把他埋葬了;泥泞的漩涡里,一匹筋疲力尽的马,在战士们的拉扯中,一点点沉陷到沼泽里……

  周围战士们的目光惋惜、悲怜、愤怒、无奈交织着,这时,扩音器里传出让人心颤的朗读:

  “萧萧晚风 

  吹亮了远方的篝火 

  天边残留着 

  一片马血样 

  鲜淋淋的晚霞。” 

  讲台下寂静得只剩下喘息声,听众生怕漏掉一个镜头、一句诗,有些女士的眼睛已经潮湿,当红衣男士最后一句“鲜淋淋的晚霞”朗读完,现场气氛还没有从诗境和画面中“拔”出来,足足停顿了将近一分钟。突然间,现场响起了久久的掌声,好多人,鼓掌的双手一遍遍举过了头顶。

  这位全场脱稿站立,思维敏捷,远看貌似中年人的红衣男士,实际上早已过了古稀之年,他就是著名诗人、军旅作家胡世宗。

  多年来,文学早已融入他的血液,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戏剧、小说,组成他康健的肌体细胞,精品阅读是他最佳的保健品。弘扬长征精神,不忘初心,是他的座右铭。

  

  胡世宗1986年第二次重走长征路。(程步涛/摄) 

  说起胡世宗这首重走长征路的佳作《沉马》,背后还有一段真实的故事。

  那是胡世宗在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采访一位老红军时听到的。长征途中,一匹常年为战士驮军粮、运炮弹的老马,由于负伤,体力不支,在沼泽地里奄奄一息,即将陷入泥泞中。这时,有人想割下几块马肉,但更多战士早已把战马视为亲人和功臣,怎能容忍在最后时刻让它体无完肤呢?争执中,这匹马沉到了泥沼里。听完故事,胡世宗深思良久,一首诗慢慢地升腾起来。

  对于著作颇丰的胡世宗,早已视文学为一生永不停步的长征。至2019年,他已在这条崎岖的文学山路上,跋涉60多年了。

  作家们常把作品视为自己最中意的孩子。可胡世宗于2006年、2016年两次出版的17卷本、972万字的《胡世宗日记》,却是一个在精神母体中孕育了55年的“巨婴”,打开它,你会看到作者坚定有力的生命足迹。

  胡世宗的儿子胡海泉,是他的荣耀,温顺的女儿是他的暖宝。而这部记录他成长史的“爱子”,却是集温暖与荣誉于一身。在读者感叹他滴水穿石的韧性、史料与文学双重价值之余,不禁又把目光转向他已出版的65部专著,主编、编选各类作品集44部的展示台,不由得感叹:是谁布了他魔力,几十年如一日,在如此繁重的工作之外,收获硕果满枝?

  勤奋、多产与绝活 

  胡世宗在写作方面不仅勤奋、多产,更是练出自己的绝活。

  绝活之一:流动创作。接送胡海泉学钢琴的路上,他边骑自行车边酝酿诗句,孩子进去学琴了,他赶紧把兜里的小本掏出来,把路上的创作记下来。他的名篇《鸟儿们的歌》,就是在路上骑自行车时诞生的。坐火车、乘炮艇、长途行军,也都是他孕育佳作的黄金时刻。在西沙波涛咆哮的航海中,他披着雨披,紧抱着炮艇的信号栏杆创作,笔帽都落到海里……往返40多天,竟写了80多首诗。其中就包括那首至今让人们难忘的《椰子树像什么》。

  绝活之二:超常记忆力与速记功夫。56年前,胡世宗作为文学青年,极度痴迷贺敬之的诗。在一次军训之余,当着战友们的面,居然把几百行的长诗《雷锋之歌》,一字不漏地背诵下来。

  绝活之三:无旷课日记。1975年10月,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40周年,著名诗人袁鹰与胡世宗结伴,去云南、贵州采访红军长征事迹。在惊心动魄的金沙江涛声中,他们爬上渡口木楼,访问三位摆渡的大爹,听他们讲述当年撑船送红军渡江的故事。那时候交通不便,走的不是崎岖山路,就是摇摆的水路,白天马不停蹄地采访,回到住处都已是深夜。几十年过去了,其间经历的许多人和事,所到村寨、遇到的乡镇干部名字,同行的袁鹰都已忘记。可当他翻开胡世宗当年日记时,顿时惊呆了,所有地名、人名、经过都记得清清楚楚。即使有时他们住在村寨屋顶上,月亮与星星捉迷藏,灯火鼾声如雷,胡世宗也都在第二天黎明,赶紧把头一天的日记给补上。

  绝活之四:惜字如金的收藏家。从文60余载,朋友们寄给他的全部书信、书法、绘画,别人对他作品的评论,他都完好保存下来。为此,他将全部珍品整理成册,于2013年3月份,在他70岁诞辰之际,出版了一部35万字,210mm×285mm尺幅,含133幅字画,82篇亲人故旧述往回忆、评论,见证数十年深厚友谊的《厚爱》。

  说起《厚爱》,还有一段小故事。

  按原设计方案,胡世宗准备在大量赠品中精选70篇文章,70幅书画,作为70岁生日纪念,这是一个有趣的策划。可是,当他把这一篇篇、一幅幅带着体温的印记在大厅地面摊开时,居然把自己都“震”住了。他读着、看着、抚摸着、回忆着,眼前浮现出一张张熟悉的脸庞,一段段穿越时空的场景。这里面有相识50多年的班主任老师刘文忠等;有共同见证国家历史的良师益友刘白羽、臧克家、魏巍、浩然等;有比肩成长起来的军旅文友刘兆林、李松涛;还有经他辅导、扶持的许多文坛后来者。这一看不要紧,拿起就放不下了,他陷在这部长长的“纪录片”里,居然从早晨一气看到晚上,连中午饭都忘了吃。这些过往的留痕,就是他的十指,舍去哪一根一节他都疼呀。最后他只好突破“七十”这个数字的界限,全部载入《厚爱》。

  与人交往从不因对方地位、财富而疏密的胡世宗,面对这些坦诚相知的“见证者”,共同的理想早已牢牢焊接了终生友谊,实在无法割舍哪一人……于是,这部由90岁高龄贺敬之先生题写书名的《厚爱》,以高温之躯,拥抱了所有与胡世宗相知、相伴、相望的亲朋故友,包括隔空思念的,或许仍在天堂中笔耕不辍的作家们。

  胡世宗的文友遍天下:老到红军,少到新兵;上至将军,下至战士;既有文坛大家,也有普通学生。 

  当有人不解:“你这么知名的作家,名刊约稿都忙不过来,干嘛在他们的身上浪费时间?”胡世宗总是轻轻地回答:“羊知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当年,沈阳铁西区文化馆有位张忠和老师,特别热心辅导业余作者,他帮我选借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诗集来读。文化馆常常把一个作者的作品收集起来,油印成册,然后定个时间座谈讨论,让大家受益。记得我入伍刚刚一年,张忠和老师把我在军内外发表的短诗及未发表的习作,汇集了一本《胡世宗的诗》,由诗友徐光荣刻钢板,印成册子,还组织了一次讨论会。当我在遥远的军营,从练兵场归来,拆看家乡寄来的油印诗集和手抄的讨论会记录时,热泪盈眶。这种细致的爱心,在人世间多么珍贵啊!后来我在部队也做起文化工作,包括从事专业创作,我都尽心尽力担负起辅导业余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因为我有张忠和老师这样的榜样。”

  老红军张云晓,文化水平并不高,不辞劳苦地写出诗,拿着厚厚的好几本诗作,请胡世宗指教。胡世宗二话没说,放下手中正在酝酿的作品,一字字、一句句地帮助推敲、修改,并四处奔波,帮助联系出版社。当张云晓老人家用颤抖的双手,捧着这本视为自己情感生命的诗集《一个红军战士的诗》时,内心充满了对胡世宗的感激之情。张云晓在年届八十的时候,由胡世宗、刘兆林介绍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了却了自己的夙愿。

  采访即将结束时,我们特意嘱咐胡老千万别熬夜,坐在一旁的胡世宗爱人王惠娟赶紧打断我的话:“胡世宗平日里,既不起早,也不熬夜,一日三餐极其有规律,没有社会活动时,安静地写作,而且写作效率特别高。晚间的新闻联播必看,遇到喜欢的电视连续剧,比如前些天演播的《都挺好》,也会和年轻人一样追剧。耳聪目明,外出走路一阵风似的轻又快。”说完,幸福地望着老伴,那神情,好似庆幸自己当年的选择。

  

  壮丽70年 · 红色传承 

  寂寞的是陵园

  清静的是陵园

  不寂寞不清静

  只有清明这一天

  陵园里有烈士墓

  门虽设而常关

  寂寞的小花儿开在草坪

  清静的小鸟儿唱在林间

  扫落叶的老人害怕孤独

  总放进几个好学的少年

  让石桌变成小码头

  拴住几片五彩的帆

  风吹的是花圈

  雨淋的是花圈

  风吹不熄雨淋不灭的

  是生活的烈焰

  花圈一放就是一年

  到最后只剩下秃杆杆

  雨是人们的眼泪

  风是人们的呼唤

  一个背英语单词的少女

  穿一身水红的衣衫

  背靠大理石纪念碑

  像在复述烈士的遗言

  怕寂寞冷清的

  是陵园陵园陵园

  怕风吹雨淋的

  是花圈花圈花圈

  ——胡世宗《红军陵园》

  1986年5月9日于志丹县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好书榜
更多>>
资讯
更多>>
专 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