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王阳明与明末儒学》
作者:[日]冈田武彦
译者:吴光 钱明 屠承先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2月
定价:49.80
书号:978-7-229-11614-9
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种阳明心学
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种阳明心学。资质、悟性不同,对阳明心学的理解也不同。王学分化的种子,从一开始便已种下。
王阳明用良知之学教导门人,但并不固执于一种教法,而是根据门人的机根和习气等情况,扬长补短,不拘一格。所以在讲良知时,他时而强调良知之体,时而强调良知之用;或者有时强调“无”,有时强调“有”;有时强调“本体”,有时强调“工夫”。换言之,他有时主张以体为用,以无为有,以本体为工夫;有时又主张以用为体,以有为无,以工夫为本体。所以在他的门下,必然形成各种派别。
据阳明高足王龙溪说,当时就已有归寂、修证、已发、现成、体用、终始六种良知说。如果加以分类,大致可将上述六种良知说归纳为现成、归寂、修证三大类。因为提倡良知现成说的是以王龙溪(王畿)、王心斋(王艮)为中心的左派,所以又把该派叫作现成派;提倡良知归寂说的是以聂双江(聂豹)、罗念庵(罗洪先)为中心的右派,所以又把该派叫作归寂派;提倡良知修证说的是以邹东廓(邹守益)、欧阳南野(欧阳德)为中心的正统派,所以又把该派叫作修证派。
现成派(左派)
阳明晚年对门人说过:“道即是良知。良知原是完完全全,是的还他是,非的还他非。是非只依着他,更无有不是处。这良知还是你的明师。”(《传习录》下)又说:“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同上)认为若能直下悟此良知,就能一了百当,即所谓“灵丹一粒,点铁成金”(同上)。这无非是以良知为现成的论调。因此,他当时在师徒之间交谈时说出“满街人都是圣人”(同上)的话,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可以说,从王学那里,已可预见到现成派的产生!只不过阳明当时虽然主张现成论,但并不以现成论为究竟话语,直到其门人王龙溪(王畿)和王心斋(王艮)那里,现成论才被视为学之宗旨。
王龙溪(王畿)的现成论,是在他对阳明“四句教”(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解释中完整体现出来的。
他认为,阳明不言“至善是心之体”,而说“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是因为当时学者认情为性,误解了孟子性善说的主旨,阳明提揭此说,就是为了打破学者执于意见之弊,扫尽一切意见和情识,以直下悟得良知本体。这可以说是阳明的基本立场。所以龙溪以“四句教”为“权教”,认为“此恐未是究竟话头”,并指出:“若说心体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无恶的意,知亦是无善无恶的知,物亦是无善无恶的物矣。”
龙溪的顿悟立场,亦即彻底即于本体之无而统合本体工夫的立场,与提倡无的老庄立场是一致的,而与陆门杨慈湖的立场似有差异。慈湖也说本来是无,并摄有于无,从而取消了一切有。但龙溪则认为,因为本来是无,所以有即无,从而肯定一切有并把有神化了。若就悟来说,正如罗近溪所说,前者是自有入于无而走向玄虚,后者则是自无入于有而达于浑融。所谓自有入无之悟,是以静澄为宗;而所谓自无入有之悟,则是以通融为宗。
那么,龙溪为什么不提倡自有入无而提倡自无入有之悟呢?那是因为,他考虑到心体之无是按照现成之有的原样而成为无的。换言之,他认为心体之无是现成的。
那么,为什么这个无是现成的呢?那是因为如果不根据自无入有之悟,就不可能到达心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