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171116173049.jpg
搜索

新闻热线:010-57380754  投稿邮箱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专题 >> 暑期读经典征文大赛 >> 精彩书摘 >> 正文

中学生应打好“精神的底子”——浅谈中学生经典阅读的重要性

发稿时间:2018-07-02 09:57: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培根说:读书,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句话充分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 

  走进中学校园,走进课堂,也能看到不少学生抱着或厚或薄、或大或小的书看得津津有味却又遮遮掩掩,不过,这些学生与所谓的文学青年已经相去甚远。他们阅读只是为了调节一下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或者满足某些好奇的心理,或者打发无聊的时间。他们的书单里青春小说、玄幻系列、言情武侠等占了绝大部分。又或者有些学生的的确确是在认真阅读,但在一些家长甚至部分老师的引导下,他们会简单地认为阅读对于提高学生中考、高考作文水平大有裨益,他们可以从中获取临场作文的秘诀。还有一些学生甚至不知阅读为何物。 

  有人对当前的中学生的阅读情况作过调查。中学生最喜欢阅读的报刊图书类别情况是:初中阶段童话9%,武侠类18%,故事类14%,名家小说15%,名家散文12%,诗歌5%,网络作品31%,体育类6%。高中阶段武侠类14%,军事类16%,名家小说19%,名家散文5%,诗歌3%,网络作品23%,体育类12%。(对于同选两项的同学均没有计入)从具体情况来看(近600名学生中),读过古典四大名著中任一部的只有44人,读过其中两部的只有32人,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有43人,读过《围城》的有22人,读过《雷雨》的有40人,读过《儒林外史》的有18人,读过《家》的有13人,读过《简爱》的有9人,读过《茶花女》的有8人,读过《呼啸山庄》的有8人,读过《复活》的有3人等,另外,还有少数同学读过了《飘》、《红与黑》《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以及鲁迅小说、朱自清散文、张爱玲散文等。 

  统计数据看,目前中小学生阅读中明显存在着远离经典的现象,他们把更多的阅读兴趣放在了网络阅读和娱乐阅读上了。这种现象当引起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反思。 

  那么我们中学生该读什么样的书,该怎样读书才能增长才智、培养气质并作用于社会呢? 

  “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么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来说,只有读经典名著,从经典中接受文化熏陶,培养精神气质,才能突显阅读的质量与使命。朱光潜曾说:“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如此,选择经典当然不会有错。作为学生,作为青少年,要提高文化素养,就一定要阅读名著,而且要读世界公认的经典名著。所以,阅读应该朝着经典阅读的方向发展。 

  那么何为“经典”?经典一词起初在拉丁文里是指第一流的,特别是指古希腊、古罗马文学艺术典范。后来人们也用它代表一种风格,一个历史时代,一代开创规范的文化成就。博尔赫斯说:“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总之,经典,就是具有持久价值的文化传统及其代表作品经典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它是人类文化,特别是文学艺术中的精华,它凝聚着一个时代的各种文化成果和现实生活价值,成为时代生活的写照。由于这个缘故,但凡经典之作,无论是理论的抑或文艺的,总是历经时代的考验,为历史所首肯的成果。它们的产生可能很久远,它们的产地可能远离我们本国,它们的内容可能通俗易懂或深奥难解但它们绝不平庸浅薄,也绝不辜负任何人的潜心研读。  

  然而,眼下青年人,尤其是中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并不那么浓厚。时代的间隔较远,对经典名著缺乏相当的认识了解,应该是主要原因。此外,当今文化信息来源的多渠道且快捷,还有那些文化快餐的冲击,不能说是重要的原因。再有中学生课业负担重,没有太多的时间用于阅读课外读物,家长急功近利的期望值等等原因。对此,我们语文老师有责任去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培养和提高其阅读经典的能力。 

  要让中学生回归经典阅读首先要让中学生明白哪些经典著作以及阅读经典名著的意义。这里所说的经典是一般意义上的说法,中国文化典籍、古典文学、西方文学名著等等首先,经典作品大多具有历史内容的概括性和预见性,读者可以见微知著,举一反三。比如我们读但丁的《神曲》,不仅可以了解到诗人生活时期欧洲的思想风貌,而且可以感受到但丁之前欧洲的变迁和但丁之后欧洲的前途。其次,重读经典,对解决现实问题具有取法捷径的意义,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似远实近。再次,被列为经典的作家作品,大多充满真知和智慧。因此,经常品读经典,耳濡目染,对于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品格修养,都大有裨益。最后,学习经典是继承人类历史上最重要文化成就的必由之路。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曾著专文倡导阅读经典,他认为经典就是人们最好的学习范本,最丰盛的精神源泉,最神奇的人生辅佐。要让学生认识到科技知识、文化知识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决不是离开历史文化知识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仅靠数理化、外语等学科的教学就可以完成的。 

  其次就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外阅读是学生自由的阅读,教师不能越俎代庖,随意指定,硬性摊派,强求统一,而应尊重和珍视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个性,在给学生做好课外阅读材料推荐和指导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阅读书册。教师要以宽容的态度让学生自由的选择自己喜爱的阅读的材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去享受无拘无束的阅读兴趣。所以,青少年读文学经典名著,可从兴趣出发,先拣一本自己感兴趣的,抱着平和的心态,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体验,可以不必顾及前人所设定的主题思想之类,更不必被那些浩繁的研究所吓退。读书是个人的事,只要自己读得酣畅,觉得心灵受到净化,就自然会有功效;只要能渐渐地懂得了鉴赏,懂得对艺术、对人、对生活鉴赏,那么也自然会有自己的追求这就是最大的功效。这时你就已走上了经典名著阅读之路了。这是那些文化快餐所办不到的。那些来自网上、屏幕的光怪陆离的使人眼花缭乱的东西,尽管能使人愉悦一时,终因缺乏内涵,少品位,难说会给人带来多少实际的帮助 

  同时要让中学生回归经典阅读必须循序渐进。经典的阅读毕竟是一种高层次、纵深度的文化阅读。对于他们来说,经典的深度阅读无异于一次精神的万里长征。如果没有较高的文学素养、较深的文化积淀,必然会被排斥在经典的大门之外。有些书,是需要用一辈子来读的,有了生活经历、情感积累,往往才能感同身受,才能读懂其中的刻骨之爱和切肤之痛。陈寅恪先生认为做学问必须具备了解之同情,品读文学经典亦是如此。可是,我们的中学生只是刚刚在文学阅读的道路上蹒跚学步,一下子让他们置身于高山深壑,势必会使他们望而却步。所以我们老师要适时地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列经典书目,循序渐进。进行课内外内容链接,逐步扩展阅读范围,引领学生真正实现文学经典阅读。譬如,学鲁迅的《阿Q正传》节选第七、八章,再看《阿Q正传》全篇、再看看《狂人日记》、《孔乙己》等等;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再看看《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等等;学巴尔扎克的《守财奴》,再看看《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乃至“法国社会的百科书”——《人间喜剧》……进名著的世界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为理想和事业英勇献身的保尔,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坚强执著的海伦,从《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里不甘屈辱,不断追求的阿廖沙,到《名人传》里贝多芬和米开朗琪罗伟大而光辉的一……让学生感受无数个血肉丰满的人物,感觉生命的河流逐渐变深,清,静,从内心认同好书是人生的一种滋养。 

  这里还应当特别提醒的是,现在是个读图的时代,是个声色影泛滥的时代,所以即使看由名著改编的电视剧是远远不够的,一定得教学生读原著。看电视剧属于被动接受,读书是对语言文字的真切感受,二者所产生的功效大不相同。如读小说《红楼梦》,那大观园是曹雪芹用文字语言描述出来的,需要读者调动自身的审美想象在头脑中完成大观园的具像。这种审美想象能力完成的空间联想是人们的一种宝贵的思维智能。这是一种积极的再现过程,需要联想、想象,需要心灵体验,需要集中精力这就得进入心气平和的状态,就像听古典音乐一样,沉浸在宁静、和谐的状态之中。这就能让我们暂时远离浮躁急功近利的庸常,心灵变得洁净、敞亮那么,精神陶冶,智慧增进,以及难以名状的读书愉悦,乃至语言感受能力的提高等等都在其中了。而电视音画,是视听语言靠蒙太奇组成的有具像、有声音的一幅幅画面,作用于观众的视听神经,只需要观众产生对应的相对简单的时间联想就可以了。如看电视剧《红楼梦》,大观园已具像化到荧屏上,观众只须产生对应的简单的时间联想——那是清末发生的事即可,而且电视台播出的节目都是稍纵即逝、逝不再来的,即便尚未看明白,也不可能再倒过来重放一次,读书就可以一册在手、反复阅读。因此,两相比较,倘让看平庸电视节目的时间挤掉了看经典书籍的时间、把大量休闲光阴都消磨在荧屏前,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钝化消减,恐怕势所必然。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提倡并呼吁学生要重视和重读经典。这样,随着精神境界的提升,心灵空间就在这不知不觉中渐渐扩大 

  经典,乃是文化的灵魂,因而也是塑造灵魂的文化。余秋雨说的好只有书籍,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身、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我们阅读经典为的是不自欺欺人地活在自己的现实里,为的是将人生活成经典。通过阅读经典名著,我们的人格修养和审美情趣会大大提高,知识储量会大大增加,领悟鉴赏力会不断增强。真诚地尊重经典,静心地阅读经典,悉心体味经典的精神内涵,培养独立人格,提高语文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应该是经典文学名著阅读的真谛。中学生们应让书香盈满人生路,用经典为自己的人生打一个“精神的底子”,一个“安稳的底子”,这样人生才会得以飞扬。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好书榜
更多>>
资讯
更多>>
专 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