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约定》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高原戍边为背景,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个性鲜明、敢于牺牲、保家卫国的军人形象。未定国界处,气候条件恶劣、物资匮乏、医疗条件简陋,挑战重重,戍边战士不畏艰难,用血肉之躯筑起生命的防线。毕淑敏以亲身经历为底色,将时代风雨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刻画了戍边战士对理想主义的执着追求。【详情】
唐代以后,诗歌形式的诫子书蔚然成风,这类诗可称为“诫子诗”,或曰“教子诗”。相较于散文体,诫子诗语气更加委婉、活泼,有助于缓和训话的生硬感,拉近彼此的距离,因此常常用来劝诫子孙努力学习。宋元明清时期,诫子书进入鼎盛期,不仅传世作品数量庞大,形式多样,而且内容上也更加丰富,既涵盖了此前育德、劝学等传统话题,又扩展出不少新主题。【详情】
这是一部文化散文集,收录了38位驻外大使和参赞撰写的海外生活故事、中外友好故事、文明互鉴故事、合作共赢故事,记录了亚洲、欧洲、非洲、拉美等“一带一路”各地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精神面貌和时代变化。这是年逾古稀的“外交老兵”集体执笔的“丝路记忆”,更是中国公共外交实践中首次系统梳理驻外使节亲历叙事的文学工程。【详情】
近年来,以东北为背景的文学改编作品、讲述发生在这片黑土地上故事的影视剧,受到大众喜爱与讨论,更被称为“东北文艺复兴”。从作家萧红、迟子建到影视剧《漫长的季节》,从工人诗歌再到“黑色幽默”,作家与读者在充满大雪、铁锈与野火的文字里,窥见独特而迷人的东北。【详情】
《行者孤旅》是作家吴佳骏的大地行走散文集。他将多年来融入大自然的所思所想,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宁静与和谐之美。这些文字大多是即兴发挥,充分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大地的和谐关系。每一篇文章,都像是孤寂的身心灵与天地万物碰撞出的火花。【详情】
这是一本关于生命感悟与情感沉淀的书。清明是祭奠先祖、扫墓悼念的时刻。书中多篇文章探讨了生死主题,借助先烈陵园、祖先坟茔、家庭祭扫等,唤起对生命有限性和永恒记忆的深沉感怀。邢军纪《今年清明的颜色》从为王愿坚夫妇合碑讲起,回忆王愿坚和翁亚尼的相恋、自己与恩师的过往,再现了王愿坚对生活和文学的热爱。【详情】
文学评论集《南人书话》,汇集了北乔的140余篇文学评论。带着温度和感性进入文本,以灵性的触觉探寻作品的肌理,同时又“难掩本人的性情”,这便是北乔文学评论独有的生命力。【详情】
《地球生命故事·生物大灭绝》系列给我们讲述了八个奇妙的物种,其中的七个已经灭绝,只有海南长臂猿是其中唯一我们还有机会抢救的物种。如此,我们一起翻开这套丛书,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吧。【详情】
春天是一串动词,时间生长出的春天,吹吹打打的春天,注定是串动词:比如从天空提取云朵,云朵提取雨,雨水哗啦啦忙着造句。打开华丽的修辞,赞美铺天盖地的绿,池塘和田野的演奏将一夜复活,老屋打开门扉,收回放飞的燕子。群山把一条冻僵的河叫醒,又放逐远方。许她上涨却向下的理想,教她顺从并修改两岸。故乡撒出的种子是另一场风,当他们呼啦啦刮过门前,就抢占了三月的封面。 【详情】
在本期直播中,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著名作家高洪波作为特邀嘉宾全程参与,通过专业指导与互动交流,与大湾区少年共话文学创作;广州市番禺区祈福英语实验小学、天河区龙口西小学的两位小创作者通过视频连线参与实战创作,以赛促学,展现大湾区少年的文学潜力和时代思考。【详情】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出生于世家,幼即称神童。24岁中状元,学问渊博,一生著述近四百种,明人“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明史·杨慎传》)。同时诗、文、词、曲,无一不精,其《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词,慨以当慷,至今脍炙人口,家喻户晓。【详情】
左宗棠的一生,对“拒绝标准答案,人生需要突围”这一理念做了生动的诠释。在科举受挫后,他钻研实用学问,投身幕僚生涯,最终在军事和政治领域大放异彩。他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坚定的信念,冲破世俗的束缚,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辉煌之路,可谓前半生山间耕读,后半生驰骋疆场;两种人生,多重境界。【详情】
《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丛书全面系统收录了近代以来广大华侨华人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珍贵历史资料,是一套内容丰富、学理深厚、富有特色的系列著作。【详情】
《童话边城》是对传统童话模式的反抗甚至颠覆。作者将幻想与新疆真实人文风貌相融合,以熊的行踪贯穿始终,编织出动人的故事。谢有顺强调童话在检验想象力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作家们在AI时代坚守和发展人类的想象力,创作出更多优秀的童话作品。【详情】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揭示了如何将科学研究与市场需求深度融合,从而创造兼具商业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对于企业和创业者来说,三要素理论提供了一种实践指导,帮助他们在创新过程中合理分配资源,降低失败风险。【详情】
又迎三月三上巳节。这个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古老节日,与“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相互成就,一同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完美体现出传统节俗与艺术经典之间的再造之功。【详情】
阅读不仅是汲取知识、启迪智慧的关键途径,还是传承文化、提升全民素质的重要手段。在推进全民阅读的进程中,杨佳发现一个问题:健康阅读环境的构建对于所有读者群体都至关重要。【详情】
回望2024年,我没想到这一年经历的最大困扰会是“人际关系”。适应他人只能让我“勉强融入”,而当我意识到“我虽然和大部分同事不太一样,但这样的我也可以在这里感受到被接纳、被看见”的时候,归属感才真正到来。回头看,我非常感谢这段经历,它让我对“认识你自己”这句话有了更深的感悟。【详情】
有人认为猫脖子后的肉是“死”的,捏上去不疼;还有人认为掐猫脖子后的肉可以阻断神经通路。科学家检测了猫咪的各项生理指标,发现猫咪被夹住后颈时的这种乖顺行为与恐惧或伤痛无关,因为瞳孔没有放大、心跳也没有加速的迹象。【详情】
书店一直是我的精神家园。我在偏僻的山村长大,小时候能到镇上的机会不多。每次到镇上去,必到之地便是新华书店,看到货架上的书眼馋却触摸不到,又舍不得离开。为了买书,我经常利用放学时间到山上砍柴,然后用手推车把柴推到镇上。舍不得花两毛钱买一个叉烧包填肚子,转身便跑到新华书店买一两本心仪已久的书,然后原路返回。【详情】
作为一部历史学著作,书中显示的理论关切是建立在作者对多种材料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扎实绵密的考证功夫之上的。作者对敦煌、吐鲁番文书和石刻材料的熟稔,对考古材料的合理运用,都使其研究更加丰满且有力。【详情】
与粮食有关的每一项突破,都极大推动了社会发展,这就是我在《粮食史话》这本书中讲述的故事。到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是需要五谷粮食,需要先进的农业科技,需要新时代的农业生产。从今天开始,了解粮食和蔬菜。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基因延续,也是每个中华儿女的使命。 【详情】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曾巩、王安石、苏轼、苏辙,这8位文学宗师的诗词文章,是中小学语文课堂和考卷中的常见素材。在这8位文学宗师中,苏轼无疑是最为当代津津乐道的一位。苏轼身上既有心怀家国的使命感,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被贬谪后,在生活上体现出进退自如的松弛感。他对饮食的热爱,日常的诗情画意,词和文中的想象力和豁达,都为当代人喜爱和钦佩。【详情】
作为“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的女儿,常沙娜被称为“敦煌少女”,常沙娜自幼随父亲扎根敦煌,12岁便随父亲进入敦煌洞窟学习壁画临摹,在莫高窟的艰苦岁月中潜心研习壁画艺术。《常沙娜艺术大系:设计卷(敦煌装饰图案)》作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常沙娜艺术大系》(六卷本)中的重要一卷,由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打造。【详情】
该书收录了各博物馆与“三月三”相关的馆藏珍贵文物,从古老的铜鼓到精美的银饰,从传世的书画到生动的乐器……这些文物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载体,让读者得以窥见中华节庆文化的源远流长。【详情】
《大河源》的创作始于阿来对“源头”的执念。从青海高原的冰川融水到若尔盖草原的蜿蜒河道,他行走于海拔4000米的沼泽与山梁之间,记录黄河源区“波平如镜的平湖”与“民族互动的史诗”。书中既有对梭磨河源头“从草原沼泽中发源”的科学考据,也有对藏族牧人“用歌谣标记水源”的文化凝视。【详情】
“文化+医疗”跨界合作有了新探索。首都图书馆与首都儿科研究所正式签约,开启合作共建。双方将通过“健康科普”与“阅读疗愈”的深度融合,为首都家庭和孩子提供更扎实的阅读滋养和健康守护,助力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开创新模式。【详情】
江河奔涌,见证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承载源远流长的文化记忆,滋养两岸、浇灌良田、哺育城乡。【详情】
据悉,《超低空飞行》上市半月即登顶多个图书榜单,以其智性锋芒与人文体温在读者心中激起回响。 【详情】
读刘敏的诗集《白螺矶》(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能清晰地感知到文学与时间的内在关系。【详情】
文章中,他主张把散落的现代文学资料搜集起来,保护文学这一民族和人类的宝贵财产。【详情】
很多人在读书时可能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唐宋八大家”中没有初唐和盛唐的诗人?【详情】
小说不仅描写了王船山一生命运的起落沉浮,还走进了他的内心深处,发掘出这个历史人物的独秀风骨。【详情】
国家图书馆携手天津图书馆围绕“四季童读”春卷书单,特别策划了“童心同阅京津冀”系列阅读推广活动,联合首都图书馆、河北省图书馆举办“童心童话”少儿讲书大赛和“童心童绘”阅读创意绘画大赛,在雄安新区开展儿童读物捐赠和阅读活动。【详情】
量子力学的第一堂课,当然是关于量子论的开山鼻祖普朗克的。他认为,光里面的能量是一份一份的。什么意思呢?比如,我们可以说水波的能量可大可小,波浪小的时候,它的能量小,波浪大的时候,它的能量大。而且,波浪的能量从0到无限大,中间是连续的。【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