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 民国清流2 大师们的“战国”时代
作者:汪兆骞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定价:39.80元
出版时间:2016年4月
[作者信息]
汪兆骞生于194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原《当代》副主编兼《文学故事报》主编。中国作协会员。著有《往事流光》《春明门内客》《记忆飘逝》《紫塞烟云》《张骞》等,新近出版有《民国清流1:那些远去的大师们》《文坛亦江湖:大师们的相轻与相重》,深受读者好评。
汪兆骞的“朋友圈”全都是文学名家和文化精英,辐射了中国当代文坛。他做过嫁衣的作家有王蒙、陈忠实、汪曾祺、王朔、冯骥才、梁晓声、刘白羽等,几乎占据了中国当代文坛的半壁江山。
[内容简介]
《民国清流2》承接第一部的历史阶段(1917年至1927年),呈现出民国十六年至民国十九年(1927年至1930年)文化主战场的“战国”景观。时值国内政局巨变,国共两党合作破裂,政治斗争激烈而严酷。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举起大旗的文化主将们出现严重的分化,蔡元培、鲁迅、茅盾、瞿秋白、丁玲、叶圣陶、柔石、胡适、沈从文、林语堂、郁达夫、梁实秋、包天笑、周瘦鹃等纷纷来到上海,文化中心暂由北京转到上海。一时间,民国文化思想界风起云涌,各文化流派旗帜鲜明,针锋相对——创造社、太阳社、新月派、语丝派、新感觉派、“鸳鸯蝴蝶派”、唯美颓废派等派别林立,“封建余孽”、“革命战士”、“同路人”纷纷亮相,演绎出民国文化思想界的论战交锋和恩怨情仇。
“民国清流”系列深受文化界翘楚好评
目前,“民国清流”系列已出版《民国清流1》《民国清流2》和《文坛亦江湖:大师们的相重与相对轻》。得到著名作家叶辛、何建明、张抗抗、梁晓声、王跃文、余世存、岳南,著名文化学者叶廷芳、张颐武、孙郁、解玺璋、李建军等众多文化界翘楚的倾情推荐。其中《民国清流1》入选《作家文摘》2015年度十大非虚构好书、百道网中国好书榜2015年度人文类好书。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民国十六年(1927) 蔡元培、胡适、鲁迅等先后来到被鲜血染红的上海
北伐大军,所向披靡,各地军阀,纷纷倾覆,这是百年中国的又一个转折点。
就在上海民众翘首等待的北伐军刚刚开进黄浦江畔之时,国民党即制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上海被浸在血泊之中,震惊了全国。
翌日,上海创办最早发行最多的《申报》,如实报道了这场屠杀。为历史留下了证词。下午,宝山路上再次重演“空前之屠杀惨案”,国民党军队悍然将枪口对准手无寸铁的市民,“伤毙至百余人”。
4月14日,上海“万难苟安缄默”的知识分子郑振铎、冯次行、章锡琛、胡愈之、周予同、吴觉农、李石岑联名写信给蔡元培、吴稚晖等国民党元老,表示愤怒的抗议,并在次日的《商报》上公开发表,信中说:
革命可以不讲,主义可以不问,若弃正义人道而不顾,如此次闸北之屠杀惨剧,则凡一切三民主义、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甚或帝国主义之信徒,皆当为之痛心。
从当时几乎都不信仰共产主义的七位知识分子身上,我们看到“中国知识分子是有勇气、有骨气的”(周恩来与夏衍谈话)。
4月26日,在商务印书馆就职的高梦旦,从上海写信给胡适:
时局混乱已极,国共与北方鼎足而三,兵祸党狱,几成恐怖世界,言论尤不能自由。
这年三月江南草长、五月榴花似火、十月秋叶乱飞的时节,蔡元培、胡适、鲁迅先后到达上海。曾共同拉开现代中国大幕的三位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十年后再聚上海,已是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了。
蔡元培偶陷人生歧路
在充满肃杀之气的1927年1月5日,蔡元培与马叙伦乘船抵达宁波。
此行是因为国民政府任命他做浙江省政治分会代主席后,上海的国民党人想在宁波成立浙江省政府,让他到宁波考察。不料下船之后,宁波街头到处都是刚反正的周凤岐溃兵。为了安全,他们忙避至象山,然后渡海到福建,一直到阳春三月江南草长之时,才返回上海。
再到福州,何应钦率北伐军东路总指挥部刚攻克福州。何应钦得知“党国元老”蔡元培到福州,即设宴为他洗尘。然后声望极高的蔡元培分别被请到革命军和福建省国民党党部演讲。
正巧在厦门大学任教的顾颉刚,到福州购买书籍,从报上得知自己就读北京大学时的校长、恩师已到闽,便请校长到风光秀美的厦门小住几日。到了厦门,蔡元培见厦门大学正在闹学潮。校内的北大毕业生们纷纷看望老校长,交谈中,蔡元培已听出,此次学潮与鲁迅的支持有关。
尽管校长林文庆已到新加坡向创办厦大的林嘉庚告急,校方仍热情隆重地宴请了学界巨擘。宴席上,应邀的顾颉刚坐在蔡元培身旁。宴会间,学潮是免不掉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