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武夫仁心:太平天子赵匡胤》
作者:刘路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9月
书号:978-7-229-10963-9
定价:45.00
[内容简介]
自秦汉以来,历史的车轮无不是碾轧着血腥前进,每次王朝更替就是又一次的杀戮。但一个行伍出身的将领却兵不血刃,创造了历史。
他是开国皇帝,结束了割据却未完成统一大业,竟能与秦皇汉武一较高下;他是一棍平天下的马上皇帝,却重用文臣,开创崇文抑武的治世传统;他是政治赌徒,精心谋划“被迫”黄袍加身,却以仁义治国,开创中国历史上经济最为发达的时代;他是帝王,也是“大哥”,权力角逐中,良知责任和济世情怀两不误。
他就是结束了五代群雄割据,开创了两宋盛世的太平天子——宋太祖赵匡胤。
[作者简介]
刘路,笔名江山入砚,做过《大唐双龙传之长生诀》的编剧,曾在新华社的子报上发表专题文章《日本与韩国共同尊崇中国齐文化》。
[编辑推荐]
本书《武夫仁心:太平天子赵匡胤》的作者受了纪录片的影响,试图刻画一个真实的赵匡胤。为了写一部看得见的历史读物,讲一个完整更接近真实的故事,作者刘路查阅了大量的原始史料,并参考借鉴了很多今人的学术成果,书中的古今地名对照表和历史地图都是他熬夜赶制出来的,为求严谨,作者还用引号区分了史料和合理推测的部分,十分难得,希望读者在拿到《武夫仁心:太平天子赵匡胤》这本书时,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
[精彩试读]
皇帝是怎样炼成的?
——看赵匡胤如何搞定老干部
首相范质与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被急召万岁殿,御榻上的郭荣,骨瘦面黄,如柴如枯,一只手臂空悬床外,五根微微叉开的手指颤颤发抖,好似严冬腊月光秃无叶的枝杈,在瑟瑟寒风中,祈求上苍的眷顾。
郭荣拼着最后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王著……曹翰……藩邸故人……朕若不起……当以著为……宰相……翰为……宣……徽……使……
说完,郭荣的双眼不甘愿地闭上了。
四十不惑,三十九岁的郭荣不再挣扎。最后一子落定,天下这盘棋局,他已经布完;接下来会怎样,也由不得他了。
“王著整天醉游梦乡,哪能当宰相!曹翰专断,又怎么做得了宣徽使!千万别把这话说出去。”离开万岁殿,这是范质对赵匡胤说的唯一一句话。
王著,字成象,汉隐帝(刘承祐)时举进士。郭荣随郭威出镇大名时,听说王著很有才,就召到自己门下。显德三年,王著升任翰林学士,成为皇帝近臣。郭荣非常欣赏王著,曾让皇子出拜,而且从不称呼他的名字,只是叫他“学士”。郭荣屡次想以王著为宰相,没想到每次王著都喝得烂醉如泥,郭荣只好作罢。
郭荣即将大行,依旧执念地惦记着王著这位藩邸故人。幕府旧僚的典范,当属王朴。如果王朴还活着,现在站在万岁殿外的,就绝不会是范质了。王朴辅佐郭荣四年,这四年范质过得小心翼翼,生怕得罪这个性格刚毅的红人儿。好不容易枢密使王朴死了,难道如今还要再来个宰相王著?
文人相轻——赵匡胤抓住了范质的弱点。王著豁达耿直,才华横溢,又好交际。这样的人可能与范质惺惺相惜,也可能与范质势同水火。范质做了七年首相,任他道德文章做得再好,也不会任由威胁在眼前滋生。只要自己点头,王著的宰相立马泡汤——范质这是有求于我。
赵匡胤看透了范质的心思,更看破了郭荣的布局。朝廷、两司、藩镇三方彼此牵制,三大势力,三足鼎立,看起来非常稳定。朝廷以德驭才,两司积怨已久,藩镇犬牙交错,也都不足以颠覆朝廷。不过,朝廷有权无军,势力最弱,作为中枢,必会拉拢两司、藩镇作为政治盟友。范质早晚要寻找靠山,与其到时候和韩通、符彦卿来争夺他,不如乘机在此时解决此事。
赵匡胤朝着范质笑了笑,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陛下知。陛下行将就木,天地不会言语。你懂的。
从两位顾命大臣踏出万岁殿那一刻起,托孤便已失去了意义。终于放下心来的范质还没意识到,自己已被绑上赵匡胤的船,再也下不来了。
显德七年大年初一(960年1月31日),东京城内一派肃杀之气。宽阔的大街上偶尔还能看见雨后的积水,映照着天空中那低沉阴霾的滚滚乌云。这场暴雨整整下了四天,直把白天泼涂得与黑夜无异,好在三天前,雨终于停了。
宰相范质肚子里的那条船,正被雨水噼噼啪啪地乱砸着。自半年前这位七岁的小皇帝即位,首席顾命大臣范质就再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在这样一个以下克上、国家命短、人们对改朝换代习以为常的年代里,主少国疑无疑是一个王朝的致命弱点。我们还有多少时间,能够等待少年天子慢慢成长为一代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