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171116173049.jpg
搜索

新闻热线:010-57380754  投稿邮箱

当前位置:首页 >> 书库 >> 社科 >> 正文

《当尼克松遇上毛泽东》

发稿时间:2017-02-13 16:10: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书名:《当尼克松遇上毛泽东》

  作者:[加]玛格雷特·麦克米兰

  译者:温洽溢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月

  定价:57.00

  书号:978-7-201-11226-8

 

  1972 年 2 月的一个凛冽的早晨,尼克松步入毛泽东北京的书斋。随后,两人的对话,因翻译居间穿梭而滞碍,断断续续。两人虽非故旧,但彼此并不陌生,可想而知,两人对话的内容不出互表荣幸,互道恭维。尼克松、毛泽东提到他们共同的老朋友:远在台湾的蒋介石,以及促成这场会面有功的前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Yahya Khan)。两人稍微谈及两国同仇敌忾的苏联。他们还语带诙谐,出言调侃随尼克松同行的基辛格,但对话的气氛大体上是严肃的。

  尼克松有意引出他念兹在兹的事,不过毛泽东却总是岔开话题,虚无缥缈地高谈他所谓的“哲学”问题。一小时过去了,毛泽东看看手表,示意已谈论得够久。再次客套一番后,尼克松便退出毛泽东的书斋。两人的发言内容均未超出对方意料,也没有获得重大结论。然而,这场对谈却是近几年来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尼克松总统与毛泽东主席都了然于胸,他们在 1972 年的那天创造了历史。他们两人深知,这次会晤乃至尼克松这整趟中国行的重要性,正是那悠远的寓意。尼克松毕竟是首位造访中国的美国总统,他的造访将终结两国长期孤立的互不承认状态。这是一场撼动“冷战”格局的大地震,突显东方集团不再顽固抗拒西方。

  尼克松、毛泽东谈论的焦点之一是往事:特别是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造成两国对峙的诸多事件和议题。他们还畅谈政治,提到尼克松遭自家阵营右派分子的掣肘,以及民主党人对他的共和党政府的围剿,但两人并未在“文化大革命”的问题上多费唇舌。尼克松像个纠缠不休的访客,一再尝试把对话拉回他所关切的议题,譬如,亚洲乃至全世界未来的权力平衡。毛泽东这位和蔼的东道主则不愿随尼克松的话题起舞,始终泛泛而谈。礼貌性的话别后,尼、毛都以为几天后两人将再次会晤。事实上,那次之后他们就没再见面了,直到尼克松二度造访中国才遂其所愿。

  国际关系本就侧重条约、军备控制、经济架构、国际法院的仲裁、双边或多边协商,但也讲究身段姿态。互换使节、公开声明、官式访问攸关国家的自我认知及对他国的定位。尽管这场会晤本身,以及随后尼克松逗留中国的这一周,只是重新确认已事先协商的内容,不过双方也有意借由这次访问,彰显中美关系乃至亚洲与西方世界漫长且风波不断的关系,已迈入新的纪元。尼克松访问中国震撼了美国盟友,且让中国为数不多的友邦心生不快,苏联则忐忑难安。我们所要追索的正是其中的底蕴。

  中国与西方、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几经重大转折。早在北美十三州反抗大英帝国之前,中国就已取道中亚,通过贸易的方式与罗马帝国间接接触。在欧洲中世纪时,少数勇气卓绝的旅人,包括马可·波罗在内,曾设法循陆路千里跋涉,想要亲眼见识中国神州。踵继其后的耶稣会传教士,前往中国劝化朝廷王公大臣改宗天主教,结果他们自己反倒穿扮起中国士大夫的装束。跟在传教士之后的是商人,在中国人眼里,他们的莽撞行径与土匪并无二致。这些洋商成群云集在华南沿海,争相采购中国的丝、茶叶、瓷器——最后洋商拿鸦片卖给中国人,以扭转严重失衡的贸易逆差。美国商人热切地恭逢其盛;来华传教士中亦不乏欲“拯救中国灵魂”的美国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好书榜
更多>>
资讯
更多>>
专 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