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文案觉醒:激活新媒体人内容创作的本能》
作者:朱家安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3月
定价:49.00
书号:978-7-111-55823-1
前言
小时候,父母信命。他们老是背着我找当地有名的先生为我算命。
先生说,这娃娃命好,以后可以靠笔杆子吃饭。我妈听到后特高兴。在他们那代人眼里,只要不靠蛮力工作都叫有出息。为了不让他们空欢喜一场,我选择好好读书。如今,我成了一名戴着枷锁起舞的职业文案,也算应验了先生的预言。
(一)大学那会儿,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于读中文的学生来说,只要看的不是街边三俗读物,都可以称作用功读书。上学期间,看书是我最喜爱的消遣方式。为了避开图书馆里文学类藏书所在楼层拥挤的座位,我经常抱着借来的书,到新闻类、市场营销类藏书的楼层,找一张安静的桌子坐下,一直看到“肚子抗议”为止。
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我得以翻看完几个书架上有关市场营销和广告传播类的书,并认知了一个叫文案的工作——以最简炼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情感,并能帮助客户达成商业目标,完成文字人的英雄梦……当时觉得,这份工作不就是为我而设的吗?不能从事自己喜欢的文案工作,跟去工地搬砖有什么区别?当然,它也成了我至今最庆幸的职业选择!
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有幸“结识”了广告创意行业里的知名先辈,得以聆听他们留给后人的名言慧语。他们的名字如同广告行业这片天空里耀眼的明星,乔治-路易斯、克劳德-霍普金斯、威廉-伯恩巴克、詹姆斯-韦伯-扬、罗瑟-瑞夫斯、菲利普-科特勒……我会在心里给他们安排一个位置,会标注解读品牌形象的有哪些人,他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哪些人讲竞争策略,哪些人讲创意和媒介传统,哪些人讲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哪些人讲创作技巧(洞察、调性、风格等)……从中可以看到,我最初对文案的基础认知积累是一块块拼接而成的,而不是线状的。正是这种块状拼图式的认知方式,让我对广告和传播行业有了全面系统的认知。尽管一下子无法认知完整,但我能一块块地去加强。这些拼图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立体的认知框架。
到了工作中,面对不同的项目以及同一个项目不同的进展时期,所需攻克的难点是不一样的,我也能灵活地调出并强化认知拼图中的某一块能力去重点应对。
(二)对于内容创作团队来说,文案是整个团队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可惜的是,很多新人抱着对文字的热情,贸然闯入新媒体行业,最终大量的内容创作者迷失在新媒体丛林里,也丢失了宝贵的文字创作热情。多数人没有做好出发前的准备,也没有想清楚为什么出发。
我观察到带着碎片化阅读习惯进入职场的新人,在工作中多会表现出“有想法,没头绪”的思考状态。他们很勤奋、很努力,但思路越理越乱,整个人的思考方式就像一团揉裹在一起的毛线团。
鉴于此,我把工作中和新人一起面对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工作中思考的文案创作思路整理成文,发布到“文案圈”。一年多的时间,这里吸引了10万多名文案从业者。也是这个无心插柳的分享过程,间接促成了本书的诞生。写这本书的初衷其实很简单,只是想做好一个线团的整理人,帮助即将踏入这个行业的伙伴理理思路。
新媒体行业在国内兴起并发展了数年,至今还没有出现一本从内容创作的角度出发,让新媒体人在创作中可以借鉴的书。
这类人需身在广告传播行业里,经过各类项目的大量历练后,才能抓住不同传播现象中的本质。
这类人需在新媒体上亲自发声,用心创作过数百篇内容,靠内容把订阅用户一步步从0做到10多万,创作出数百万级的内容阅读量。只有真切体会出不同新媒体平台的差异化,才能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创作方法。
这类人需在工作中与职场新人密切接触,在新媒体上倾听创作新人的烦恼,了解他们遇到的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思考有效的解决方案。
这类人需对文字心怀热情,才会把手边的所有事情放在一边,腾出整段的时间来进行系统化的梳理。能同时满足这些条件的人并不多,恰巧我成了其中的一个。
对我而言,本书最有意义的地方就是它的探讨重点和思考方式,是从“人”的角度出发,思考这个职业对于从业者的意义,去探索新媒体人的起点和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