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研究的一部分内容,我在不同的地方做过演讲,包括马里兰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纽约州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的讨论会、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社会理论和比较历史学中心的研讨会、耶鲁大学关于历史与文化和社会的研讨会、西北大学的亚太政治讨论会、耶鲁大学的比较研究研讨会、巴西联邦德圣卡塔琳娜州大学的国际关系和社会主义经济中心研讨会、布朗大学沃森研究所的“中国年”讨论会、香港法国中心关于当代中国研究的讲座、南加州大学中国经济大会、宾州州立大学“全球亚洲”会议、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中国崛起”大会、多伦多约克大学“全球资本主义危机”会议、印度加尔各答大学的加尔各答研究发展学院的“中印比较”国际研讨会、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的金砖四国研讨会、莫斯科俄罗斯总统社科院国民经济和公共管理盖达尔论坛以及一些新学校关于印度和中国的经济研讨会。这些会议和报告以及听众的评价和建议帮助我完善了论据。我也要感谢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提供的至关重要的学习氛围。这些资料和经历在2013年夏天我访问中国人民大学以及2014年夏天访问新加坡时逐步成为我的手稿,那些夏天快乐而又富有成果。
特别感谢: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罗比-巴奈特(Robbie Barnett)、鲍勃-布雷内(Bob Brenner)、罗伯特-巴克利(Robert Buckley)、阿米亚-巴格奇(Amiya Bagchi)、迈克尔-布汤维(Michael Burawoy)、常家墩(Gordon Chang)、尼斯-科瑞夫(Nitsan Chorev)、帕特里克-切瓦尼(Patrick Chovanec)、约瑟-毛里-多明戈(Jose Mauricio Domingues)、邓国声(Deng Guosheng)、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普瑞森-杜瓦拉(Prasenjit Duara)、冯仕正(Feng Shizheng)、马克-福瑞泽(Mark Frazier)、爱德华-弗里德曼(Edward Friedman)、伊莱-弗里德曼(Eli Friedman)、托马斯-戈尔德(Thomas Gold)、杰克-斯通(Jack Goldstone)、杰夫-汉德森(Jeff Henderson)、黄平(Huang Ping)、比尔-赫斯特(Bill Hurst)、鲍勃-卡普(Bob Kapp)、伊丽莎白-科尔(Elisabeth Kol)、帕特克-科兹涅瓦茨(Patricio Korzeniewicz)、李静君(Ching Kwan Lee)、丹尼尔-林克(Daniel Lynch)、吉姆-迈赫尼(Jim Mahoney)、里欧-帕尼奇(Leo Panitch)、迈克尔-贝蒂斯(Michael Pettis)、西德尼-瑞特博格(Sidney Rittenberg)、莫瑞-鲁宾逊(Murray Rubinstein)、马克-赛尔顿(Mark Selden)、史宗瀚(Victor Shih)、道斯-翰林格(Dorothy Solinger)、斯贝斯坦-沃格(Sebastian Veg)、杰夫-沃斯姆(Jeff Wasserstrom)、温铁军(Wen Tiejun)、赵鼎新(Zhao Dingxin)对本书提出的见解。非常感谢张绍华(Zhan Shaohua)、王英遥(Wang Yingyao)、莉莉-墨菲(Lily Murphy)、黄玲丽(Huang Lingli)提出的建议和对研究的帮助。感谢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编辑安妮?路腾(Anne Routon)对本书的支持。与我之前在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的另一本书一样,本书的出版同样得益于她的文化品位和编辑建议。我也要感谢艾米-万斯特(Amy Vanstee)和安妮-阿尔瓦(Annie Barva)对手稿所做的文字编辑工作。
我的生活伴侣赢慧(Huei-Ying)给予我极大的鼓励、自信心和批判精神,这些都促使我完成专著。她总是提醒我,时刻保有最初选择社会科学研究的情怀。书中任何幼稚的观点和缺陷都逃不过她的法眼。我们的孩子们——亨利(Henry)和海莉娅(Helia),伴随着我写这本书而茁壮成长。他们对知识的热情也时刻提醒我要保持好奇和敏锐,而不至于落后。我希望他们对自己无意中做过贡献的这本书感到骄傲。
[内容简介]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崛起正在试图改变现有的全球秩序。然而,如同许多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现在置身于一种以自由贸易和美国控制为特点的全球秩序中。作者孔诰烽通过历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的前沿分析,详尽地论述了各种利益竞争和经济现实,从而缓解了所谓的正在阻碍整个全球南部增长的“中国霸权梦” 这一论调。
孔诰烽还在书中重点讨论了四个常识性的概念错误:中国作为另外一种经济增长模式将会破坏正统观念;中国强烈地改变了东方和西方的权利关系;中国有能力替代美国成为全球霸权;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发展将能恢复全世界的财富。
本书提出中国的发展需要依靠现有的国际秩序,中国精英们的利益也在维系这些联系。未来中国虽然在观念上会变得更加坚定和自信,但在能力上仍然显得有限。
[作者介绍]
孔诰烽(Ho-fung Hung),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社会学副教授,主要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公民抗议和民族主义。著有《中国特色的抗议:明清时期的游行、骚乱与请愿》和《浮夸中华﹕大国雄起与香港主体的前世今生》,编有《中国和世界资本主义的转型》。曾在《美国社会学期刊》《发展与变化》《新左派评论》《国际政治经济评论》《亚洲调查》等多家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他获得过美国社会学协会颁发的五项著作奖,他有关全球经济危机与中国出口导向发展的研究,被翻译成六国语言发表,并获苏黎世世界社会基金会论文奖。
[名家推荐]
“孔诰烽对中国繁荣所做的富有洞察力且易懂的探讨非常适时和重要,本书同时根植于中国自身的长期历史和全球经济的发展模式,并得出了意料之外却情理之中的可靠结论。阅读本书如同跟随一位冷静、明智而审慎的向导所进行的一场激发智慧的旅程。”
——Rober A. Kapp, 美中商务委员会前主席
“孔诰烽才华横溢地运用全球资本主义的演变分析了中国的国家轨迹,为当代政治经济学中最基本的争论问题带来了新的研究活力和视角。”
——Peter Evan,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
“这是一本非常具有可读性和信息性的书,具有广泛的读者群体。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阐述了众多不同的前沿内容,认为中国正在崛起并获得世界统治地位的论断不够现实,或者,至少是比较草率的。”
——Victor Shih,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
“孔诰烽的这本重要的著作激励人们思考,并牢牢地将中国现代经济改革恰当地置于其历史背景之下,从而将其发展轨迹完好地呈现出来。孔诰烽向我们展现了中国过去40多年的发展历程,展现了那个在现代化道路上奋力前行的中国,那个曾经多次面临问题又勇于解决的中国。”
——Michael Pettis, 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