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171116173049.jpg
搜索

新闻热线:010-57380754  投稿邮箱

当前位置:首页 >> 新书推荐 >> 正文

就业变革:数字商业与中国新就业形态

发稿时间:2019-11-19 15:44: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基本信息】

书名:就业变革:数字商业与中国新就业形态

作者:张成刚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11

定价:45.00

 

【内容简介】

中国的数字商业模式以及与之相关的新就业形态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包括国际劳工组织等国际机构在内的全球关注。作为劳动年龄人口近9亿人,就业人口总量7.8亿人的巨型劳动力市场,中国劳动力市场微小的变化,在全球范围内也会是规模超凡的巨大变化,更不用说数字商业模式带动出现新就业形态这样巨大的变革。中国在新就业形态发展中的走向和选择,既会对世界其他国家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也可以对其他国家的政策制定产生启示。

 

【作者简介】

张成刚,经济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讲师,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康奈尔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主要从事新就业形态、劳动力市场政策评估等研究,先后承担国务院、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世界银行、国际劳工组织,国家社科基金等多项研究课题。

 

【精彩书摘】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主要工业国家的劳动力市场正经历着数字化转型与商业模式的变革。数字商业模式主要是基于互联网平台,具有开放性和平台化的特征,能够不受空间限制,高效匹配服务的供给和需求方。UberLyftAirbnbTaskRabbitFeastly等典型的采用数字商业模式的企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受欢迎,也深刻地影响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方向。像UberLyft的司机,Airbnb的房主或TaskRabbit的接受任务者等“新就业形态”,不仅为劳动者提供了灵活的选择,而且正在塑造着劳动世界的未来。在本书中,“新就业形态”一词指的是电子商务或在线平台等技术革新动员起来的劳动力所开展的获取酬劳的工作活动。

新就业形态与数字商业模式密切相关。人们使用不同术语来概括数字商业模式及新就业形态,如数字经济(digital economy)、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零工经济(gig economy)、应需经济(on-demand economy)等。本书认为,不同的术语有各自的时代背景和强调重点的差异。数字经济概念和其他几个概念的差别最大。数字经济所描述的内容从20世纪90年代末已经产生,包括商业模式从实体经济中的数字采集(digitization)以及应用数字化到更广泛的社会和制度环境的过程(digitalization)。数字经济发展到今天,其概念外延已经大为扩展。数字经济已经发展为由人、企业、设备、数据和流程之间的数十亿项日常在线连接产生的经济活动。在数字经济的基础上,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分享经济、零工经济、应需经济等所描述的经济活动诞生了。分享经济这一概念所描述的活动,在21世纪初就已经应用于商业实践,但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前,该类商业实践的规模比较小。人类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这些概念所描述的是由数字基础设施(互联网平台、移动互联网平台等)直接连接产品或服务的供给和消费。其中,共享经济(在中国也被译为分享经济)强调的是产权,强调由消费者或供应商共同创建和分享的商业模式,打破资产的传统产权观念,认为“使用而非拥有”(罗宾·蔡斯,2015)。共享经济主要强调对于资源、资本、产能、空间的共享。零工经济与应需经济和劳动者的关系更加密切,强调在该商业模式中,劳动者处于快速、即时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工作环境中。零工经济强调劳动者工作内容的碎片化与不固定的岗位,应需经济强调劳动者响应消费者需求的即时性。

对新就业形态下劳动者权益及职业发展的担忧,使得关于新就业形态对传统就业以及雇主与雇员之间劳资关系的影响,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新就业形态的工作模式、工作条件也是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正在讨论的核心主题。数字商业模式中的新就业形态是否有利于整个社会,是否会对现有秩序带来挑战,是否会破坏人类文明,这些问题仍未得到解答。人们普遍担心新就业形态将占据就业变革数字商业与中国新就业形态工作的未来,并且破坏经过艰苦努力换来的社会保护。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好书榜
更多>>
资讯
更多>>
专 题
更多>>